![]() |
保護地蔬菜害蟲防控工作方案制定 |
來源: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019-5-22 9:49:00 |
保護地蔬菜害蟲種類多,常年發生的主要有粉虱、薊馬、害螨和蚜蟲等重要刺吸式害蟲,世代重疊、蟲量大、抗性高、危害重,不采取防控措施可導致嚴重損失,甚至絕產;偶發的有小菜蛾、棉鈴蟲、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等鱗翅目害蟲。保護地栽培環境封閉,化學農藥降解難度大,污染嚴重。利用生物防治技術是替代化學農藥使用、保障蔬菜質量安全、推進綠色植保的有效途徑。為做好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1、防控目標 保護地蔬菜重要害蟲防治處置率95%以上,害蟲總體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10%以內,比常規防治方法減少化學農藥使用50%以上,保障蔬菜生產及產品安全。 2、防控策略 針對保護地蔬菜害蟲發生特點,采取“實時監測、提前預防、壓前控后、多策并舉”策略,以健康栽培、物理隔離和生態控制等減少蟲源基數技術為基礎,以釋放天敵昆蟲和應用生物農藥為主要手段,將害蟲為害損失控制在經濟危害水平以下。 3、適用范圍 本方案適用于設施內的溫濕度、光照、通風和密閉性控制良好的保護地設施蔬菜害蟲防控。 4、主要生物防治技術 4.1 蟲源基數控制及健康栽培技術 清潔棚室:前茬作物采收后及時拉秧清棚,徹底清除殘枝、落葉、裸根等,集于棚外深埋或漚肥。 土壤消毒:定植前均勻適量撒施土壤消毒劑殺滅病菌,處理后增施有益菌肥。 安裝防蟲網:在棚室旁設置緩沖間,門口和入口及上、下通風口安裝60目防蟲網,阻斷害蟲侵入。 棚室消毒:覆蓋防蟲網后,密閉熏蒸或藥劑均勻噴灑墻壁、棚膜、緩沖間1~2次,10~15天后進行播種或移栽。夏季休棚時,利用太陽能進行高溫悶棚7~15天。 種植功能植物:棚間空地種植芝麻、苜蓿等利于天敵昆蟲繁衍的蜜源植物;棚內在通風口前種植芹菜、茴香等對害蟲有驅離作用的趨避植物;或選擇性間套作豆類等誘集植物進行害蟲的集中消滅。 健康栽培:增施有機肥和生物菌肥;移栽未攜帶病蟲的健壯種苗;合理肥水、合理密植和產量負載;地面覆膜控制濕度;施用氨基寡糖類、蛋白質免疫誘抗劑等,提升植株抗病蟲能力。 4.2 天敵昆蟲釋放技術 害蟲監測:苗期及定植后,采用色板監測或目測害蟲種群發生情況,發現害蟲即采用相應防治措施。 釋放技術: (1)防治粉虱類害蟲 害蟲種類:溫室白粉虱、煙粉虱等。 天敵品種:麗蚜小蜂、槳角蚜小蜂、東亞小花蝽、盲蝽類天敵。 釋放技術:定植7~10天后,加強監測,發現害蟲即可釋放天敵。蚜小蜂類天敵(麗蚜小蜂、槳角蚜小蜂)按2,000頭/畝,隔7~10天釋放1次,連續釋放3~5次;小花蝽類天敵按500頭/畝,隔7~10天釋放1次,連續釋放2~4次;盲蝽類天敵在定植前15~20天,按照0.5~1頭/m2在苗床釋放,釋放1次;或定植15天后,按照1~2頭/m2釋放盲蝽類天敵,連續釋放2~3次,間隔7天釋放1次。 (2)防治薊馬類害蟲 害蟲種類:棕櫚薊馬、西花薊馬、蔥薊馬、管薊馬等。 天敵品種:小花蝽類天敵、黃瓜新小綏螨、巴氏新小綏螨。 釋放技術:定植7~10天后,加強監測,發現害蟲即可釋放天敵。小花蝽類天敵按300~400頭/畝,隔7~10天釋放1次,連續釋放2~4次;黃瓜新小綏螨或巴氏新小綏螨按5~10頭/株釋放1次,20天后按20~30頭/株再釋放1次。 (3)防治害螨 害螨種類:朱砂葉螨、截形葉螨、二斑葉螨等。 天敵品種:智利小植綏螨、加州新小綏螨、黃瓜新小綏螨、巴氏新小綏螨。 釋放技術:定植10~15天后,加強監測,發現害螨即可釋放捕食螨。智利小植綏螨按3,000頭/畝,隔15~20天釋放1次,連續釋放2~3次;加州新小綏螨按10,000~20,000頭/畝,間隔15天后釋放1次;黃瓜新小綏螨或巴氏新小綏螨按5,000~10,000頭/畝,間隔25~30天后再按20,000~30,000頭/畝釋放1次。 (4)防治蚜蟲類害蟲 害蟲種類:桃蚜、瓜蚜、豌豆蚜、蘿卜蚜。 天敵品種:蚜繭蜂、瓢蟲、草蛉、食蚜癭蚊。 釋放技術:定植7~10天后,加強監測,發現害蟲即可釋放天敵。蚜繭蜂按2,000~4,000頭/畝,隔7~10天釋放1次,連續釋放3次;瓢蟲(卵)按1,000頭/畝,隔7~10天釋放1次,連續釋放2~3次;草蛉(繭)按300~500頭/畝,隔7~10天釋放1次,連續釋放2~3次;食蚜癭蚊按200~300頭/畝,隔7~10天釋放1次,連續釋放3~4次。 (5)防治鱗翅目害蟲 害蟲種類:小菜蛾、甜菜夜蛾、棉鈴蟲、斜紋夜蛾等。 天敵種類:赤眼蜂類、蠋蝽、半閉彎尾姬蜂。 釋放技術:定植7~10天后,加強監測,發現害蟲即可釋放天敵。赤眼蜂類按5,000~10,000頭/畝,隔5~7天釋放1次,連續釋放2~3次;蠋蝽按50~100頭/畝,或隔5~7天釋放1次,連續釋放1~2次;半閉彎尾姬蜂按150~300頭/畝,隔10~20天釋放1次,連續釋放1~3次。 4.3 生物農藥防治技術 生物農藥防治技術作為天敵昆蟲釋放技術的補充,當保護地害蟲發生量較多、需迅速壓低蟲口數量以釋放天敵,或天敵控制作用不足時使用。使用前需確定生物農藥與天敵的兼容性,降低其對天敵的影響。 通常在害蟲點片發生或發生初期施藥,優選微生物源或植物源殺蟲劑、殺螨劑。粉虱類可選用蠟蚧輪枝菌、球孢白僵菌、礦物油、多殺菌素等藥劑;害螨類可選用礦物油、瀏陽霉素、藜蘆堿等藥劑;蚜蟲類可選用藜蘆堿、魚藤酮、除蟲菊素、苦參堿等藥劑;薊馬類可選用多殺菌素等藥劑;鱗翅目害蟲可選用Bt.、短穩桿菌及多角體病毒制劑。 |
![]() |
![]() |
相關閱讀 |
2015年6月中國化學農藥產量統計情況 |
農業部在南京召開第十九屆全國衛生、倉儲用殺蟲劑藥效試驗總結暨技術交流會 |
2020年第7~8批擬批準登記農藥產品匯總,6個新農藥品種擬將獲得我國首登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