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預測水稻惡苗病在部分地區又有回升,甚至暴發
來源:農藥市場信息    2019-5-22 10:25:00
    

    “水稻惡苗病”作為一種常見的水稻病害在全國各稻區均有發生。近年來,隨著種子處理技術的推廣,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今年水稻春播過程(4月中、下旬)氣溫忽高忽低,變化急劇,高溫回升快,陽光猛烈,為水稻惡苗病的發生形成有利條件。因此預測今年水稻惡苗病的發生在部分地區又有回升,甚至暴發。

預測水稻惡苗病在部分地區又有回升,甚至暴發

    1、發病癥狀

    從水稻秧苗期到抽穗均可發病。苗期發病植株細長,葉狹根少,全株淡黃綠色,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枯死苗上有淡紅色或白色霉狀物,本田內病株表現為拔節早,節間長,莖稈細高,少分蘗,節部彎曲變褐,有不定根,剖開病莖,內有白色絲狀菌絲。

    病株下葉發黃,上部葉片張開角度大,地上部莖節長出倒根,病株不抽穗。枯死病株在潮濕條件下,表面長滿淡紅色或白色粉霉。

    輕病株可抽穗,穗短而小,籽粒不實。稻粒感病,嚴重者變褐不飽滿。

    初次侵染:帶病種子在浸種過程中,污染無病種子,病菌在種子萌發過程中侵入芽鞘,形成初次侵染;

    第一次高峰:播種后7-10天左右開始顯癥,并陸續增多,20天左右形成苗期發病高峰(第一高峰),病株枯死;

    第二次高峰:發病早的提前枯死,發病遲的能抽穗,但結實率低。抽穗后也能發病,數量較少,但能形成帶病種子,從而影響次年種子帶菌率;

    苗期:病苗比健苗細高,根系發育不良,葉片葉鞘細長,葉色淡黃,分蘗少或不分蘗,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一月左右出現病株,病狀與苗期相似,病株分蘗少或不分蘗,節間顯著伸長,下部幾個莖節上生有許多倒生的不定根。病株抽穗后劍葉開張角度比正常株大。重病在孕穗期枯死,輕病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籽粒不實。

    2、病原

    無性世代為真菌,屬子囊菌亞門赤霉屬。

    惡苗病菌絲生長最適溫度25~30℃,分生孢子在25℃的水滴中,經56小時即可萌發,子囊殼形成最適溫度為26℃,子囊孢子在25~26℃時,經5小時大多可萌發。病菌侵染寄主以35℃最適,在31℃時,誘發徒長最明顯。

    3、發病特點

    此病為高溫病害。當土溫在30~35℃時,適宜幼苗發病。土溫在25℃以下,植株感病后,不表現癥狀。移栽時,高溫或中午陽光猛烈,發病多。傷口是病菌侵染重要途徑,種子受機械損傷或秧苗根部受傷,多易發病。一般旱秧比水秧發病重。中午移栽比早晚或雨天移栽發病多;增施氮肥有刺激病性發展趨勢。此病無免疫品種,但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

    4、水稻惡苗病的發生原因

    4.1 惡苗病的發生與溫度有關。水稻催芽和苗期溫度過高。溫度超過30℃,有利于水稻惡苗病的發生。

    4.2 惡苗病的發生與播量及秧苗的機械損傷有關。播量過大,秧傷根,導致水稻生長衰竭,降低抗病力,為水稻惡苗病的發生提供了條件。

    4.3 水稻惡苗病的發生與浸種藥劑消毒有關。由于長期使用“強氯精”藥劑浸種消毒,病原菌產生抗藥性, 防效下降。

    5、水稻惡苗病的防治

    水稻惡苗病的防治主要是通過種子消毒的辦法解決,防治效果的好壞關鍵是選擇哪種浸種藥劑。目前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強氯精藥劑浸種發病率較高,其主要原因是長期使用單一藥劑浸種,病菌產生抗藥性所致。

    因此,選擇新型浸種藥劑替代強氯精藥劑浸種消毒,防治水稻惡苗病。水稻惡苗病是以預防為主的水稻苗期病害,選用正確浸種藥劑是水稻惡苗病防治的關鍵。

    因此建議農戶在一季晚稻、晚稻浸種消毒時選用25%氰烯菌酯、10%浸種靈乳油進行浸種。

相關閱讀
這些農藥品種漲幅最大,農藥企業未來得這樣布局!
枯萎病、青枯病、黃萎病的克星:多粘類芽孢桿菌
28億元!想全面了解廣東農藥市場?看這一篇就夠了!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