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8年我國11個新登記農藥的簡單綜述 |
來源:農藥 2019-7-11 10:35:00 |
2018年我國共取得11個新農藥的登記(共計22個產品),其中有殺蟲劑2個,殺菌劑3個,除草劑6個。其中有9個是原藥/母藥與制劑同時登記,占新農藥的82%。2018年登記新農藥的特點:1) 多數新農藥毒性是低毒或微毒(只有土壤消毒劑的母藥和制劑為中等毒);2)大部分劑型是對環境友好的(僅有1個乳油產品);3)近年首次出現衛生用新農藥,而且是生物源農藥;4)國內登記的農藥和專利產品較多。 從農藥類別看,3個生物源農藥(其中有微生物農藥2個,生物化學農藥1個)占新農藥的27%,占國內新農藥的100%。其中S-烯蟲酯是我國防蚊幼蟲史冊上昆蟲調節劑類的一新品種,將在推動病媒生物綜合防治中起到重要先遣防蚊作用。 9個國內登記農藥占新農藥的82%,這標志著我國農藥的制造和研發能力已有一定水平。雖然境外新農藥僅占18%,但有的產品具有特色,如殺菌劑異噻菌胺不會對病原菌直接產生抗菌作用,而是通過激發水稻自身對稻瘟病天然防御機制,誘導活性達到抵抗稻瘟病。并且對環境友好,不易產生抗性,是具有發展前景的一種農藥。 隨著新農藥的增加,高效、低風險農藥將逐步替代高毒和高風險農藥、改變調整農藥的供給側結構。新農藥產品的安全性和活性相對較高,可減少使用劑量和次數,向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邁進,讓農藥在農業綠色管控中發揮應有作用,推進國家質量興農發展。 下面簡單綜述這11個新農藥,希望能給讀者有所啟發和借鑒。 1、殺蟲劑 1.1 S-烯蟲酯(S-methoprene) CAS登錄號:65733-16-6,C19H34O3,相對分子質量:310.5。 S-烯蟲酯是具有光學異構體人工合成的化合物(R∶S=2∶98),與天然昆蟲保幼激素JH Ⅲ結構類似,功能相同,對多種昆蟲有活性。屬于昆蟲調節劑的生物化學農藥。理化性質:原藥為淡黃色透明液體,帶有果香味,沸點:320℃,閃點:177℃(閉杯),pH:5.6,飽和蒸氣壓:0.4 kPa(20℃),1.08 mPa(25℃),辛醇/水分配系數Kow logP6.7,旋光度[α]20D +5.7°(丙酮溶劑)。在水中溶解0.515 mg/L(25℃),溶解大多數有機溶劑[(20±1)℃,g/L],丙酮和己烷>500,甲醇>450。 1968年,由Zoecon公司(現Wellmark International)合成至今在國際上已使用了50年。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墨西哥、歐盟等地主要用于外環境防治蚊幼蟲(WHO推薦用于飲用水控制登革熱)、紅火蟻、跳蚤,虱子等,可通過直接添加入飼料中防治蒼蠅,還可防治谷蠹、玉米象、赤擬谷盜、煙草甲蟲等倉儲害蟲(FAO推薦為儲糧保護劑)。其生產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13 年5 月29 日授權公告(2Z,4E)11 - 甲氧基-3,7,11-三甲基-2,4-十二碳二烯酸異丙酯的制備方法CN 102241588 A;2016年4月6日授權公告一種S-烯蟲酯質量分數的分析方法CN 104020223 A;2016年10月26日授權公告一種保幼激素類似物的制備方法CN104276946 A。此農藥由常州勝杰化工有限公司取得登記。 95% S-烯蟲酯原藥,微毒,登記號WP20180181;20% S-烯蟲酯微囊懸浮劑,低毒,登記號WP20180179。該產品采用0.1 g/m2制劑量,施藥后可抑制蚊幼生長發育,防治蚊種群的孳生,以達到有效控蚊。必要時,可在用藥7~10 d后需補充施藥。 1.2 稻縱卷葉螟顆粒體病毒(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ranulovirus) 稻縱卷葉螟顆粒體病毒(CmGV)是微生物病毒類農藥,對稻縱卷葉螟具有較高毒力,LC50值為178.78 mg/L,與Bt聯合增效作用明顯,初始感染死亡時間較單劑使用能縮短3 d,感染死亡率提高20.23%,且持效期在30 d以上。該產品于2015年4月29日取得稻縱卷葉螟顆粒體病毒·蘇云金桿菌生物殺蟲劑及制備方法的發明授權專利CN103355350B。此產品由揚州綠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取得登記。 蘇云·稻縱顆可濕性粉劑(10萬OB/mg·16 000 IU/mg)低毒,登記號PD20184031。該產品用50~100 g/667m2制劑量噴霧,防治水稻的稻縱卷葉螟。此產品殺蟲譜廣、見效快、產品穩定,對環境和人畜安全,無殘留,能有效控制稻縱卷葉螟的發生和危害,適用于有機稻米上施用。 2、殺菌劑 2.1 多粘類芽孢桿菌KN-03 (Paenibacillus polymyxa KN-03) 多粘類芽孢桿菌KN-03是微生物細菌類農藥,它從自然環境中分離得到一種多粘類芽孢桿菌的發酵物。其有效成分主要生長在植物根部,在增殖過程中可分泌孢外多糖和抗菌物質多粘菌素,亦可通過位點競爭和誘導抗性等作用方式,保護植物免受病原體侵害。其主要通過灌根或噴霧等方式有效防治植物細菌性和真菌性病害,如對植物黃萎病、鷹嘴豆枯萎病、油菜腐爛病、黑松根腐病等多種植物病害均具有一定控制作用。 該產品已于2014年12月17日獲得多粘芽胞桿菌KN-03及其培養方法和用途的發明專利CN104611254A。第十八屆全國農藥交流會上,獲得第十一屆農藥創新貢獻二等獎。此農藥由武漢科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登記。 300億CFU/g多粘類芽孢桿菌母藥,低毒,登記號PD20184034;5億CFU/g多粘類芽孢桿菌懸浮劑,低毒,登記號PD20184026。該產品用2~3 L、3~4 L/667m2制劑量灌根,分別防治番茄的青枯病(在初發期施藥,根據土壤情況適當增減稀釋倍數,確保藥液被根部吸收)和西瓜的枯萎病(在初發期施藥,間隔7~10 d再施2~3次,確保推進使用劑量);用160~200、400~600 mL/667m2制劑量噴霧,分別防治黃瓜的細菌性角斑病(在初發期施藥,間隔7~10 d再施1~2次,注意均勻噴于葉面)和小麥的赤霉病(在抽穗揚花初發期施藥,注意穗部均勻,嚴重時可使用批準的最高劑量或間隔5~7 d補施1次)。施藥注意天氣,連續施藥2~3次,要間隔7 d左右再施1次。 2.2 異噻菌胺(isotianil) CAS 登錄號224049-04-1,分子式C11H5Cl2N3OS,相對分子質量:298.15。 異噻菌胺是拜耳與住友化學共同研發用來防治稻瘟病的異噻唑類殺菌劑。其特點是不會對病原菌直接產生抗菌作用,而是通過激發水稻自身對稻瘟病天然防御機制,達到抵抗稻瘟病目的,故也稱激活劑,具有誘導活性,同時還具有一定殺蟲活性,不易產生抗性,對環境友好,是具有發展前景的一種農藥。理化性質:純品為白色粉末;熔點:191~193℃,閃點:149.007℃,沸點322.771℃/760mmHg,蒸氣壓:2.36×10-7 Pa(25℃),正辛醇/水分配系數log Pow 2.96[(25±1)℃,pH 7.2]。水中溶解度:0.5 mg/L(20℃, pH 7.0)。 2016年11月16日取得一種含有N-(氰烷基)苯甲酰胺類化合物和異噻菌胺的農業殺蟲組合物,及其在防治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上用途的公開專利CN106106469A。現已在韓國、日本等地上市。此農藥由拜耳股份公司取得登記。 異噻菌胺原藥,低毒,登記號PD20181596;24.1%肟菌·異噻胺種子處理懸浮劑(肟菌酯/trifloxystrobin+異噻菌胺=6.9%+17.2%),低毒,登記號PD20181595。其中肟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具有良好保護、治療和滲透活性。2者混配對水稻惡苗病、苗瘟和葉瘟有較高防效和較長持效期。該產品用15~25 mL/kg種子劑量下拌種,防治水稻稻瘟病和惡苗病。既可用于專業化機械種子處理(根據要求調整漿狀藥液與種子比例,按推薦制劑用藥量加適量水,混均后進行種子處理),也可用于手工種子處理(根據種子量確定制劑用量,加適量水混均調成漿狀藥液,按每種子/kg漿狀藥液量15~30 mL于種子上,攪拌到種子均勻著藥,通風陰涼處晾干)。 2.3 異硫氰酸烯丙酯(allyl isothiocyanate) CAS登錄號57-06-7,C4H5NS,相對分子質量:99.15。 異硫氰酸烯丙酯具有殺菌、防霉或防腐作用的化工產品,也用于食品添加劑。俗稱芥末香精、芥末油、人造芥子油等。主要對靶標酶具有抑制作用,即對根結線蟲及土傳病害具有熏蒸、觸殺作用,可替代溴甲烷的土壤消毒劑。理化性質:淡黃色透明油狀液體,伴有刺激性芥子臭辣的氣味。沸點152.2℃,閃點48.2℃,凝固點-80℃, 辛醇/水分配系數:2.1, 折射率(n20/D):1.5306,飽和蒸氣壓1.33 kPa(38.3℃)。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苯、石油醚、戊醇和二硫化碳等有機溶劑,其分解產物為氰化氫和硫化物。此農藥由云南聯創利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取得登記。 70%異硫氰酸烯丙酯母藥,中等毒,登記號PD20181601;20%異硫氰酸烯丙酯水乳劑,中等毒,登記號PD20181600。該產品在上茬作物拉秧后至下茬作物移栽前20 d均可施藥,但要注意在施藥前施足底肥,翻耕土壤,旋耕深度以30 cm為宜,整平地塊。以3~5 kg/667m2制劑量,采用土壤噴霧(均勻潑澆或噴淋)并覆膜熏蒸,保持密閉熏蒸處理10~15 d后揭膜,散氣7~10 d后即可移栽番茄,防治番茄的根結線蟲。每季作物最多施藥1次。因母藥和制劑均是中等毒,WHO國際癌癥研究協會IARC評價其致癌性為G3,且有刺激性芥子氣味,使用不當會使皮膚起泡,對肺有害,故使用時要加強安全防護。 3、除草劑 3.1 雙氯磺草胺(diclosulam) CAS號為145701-21-9,分子式為C13H10Cl2FN5O3S,相對分子質量:406.22。 雙氯磺草胺是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劑,主要作用部位是植物分生組織葉綠體。對大豆和花生具有良好選擇性,因其在耐受性植物體內傳輸能力受限,可在植物體內迅速被代謝為非活性物質,在大豆上降解半衰期約3 h。藥劑被雜草根或葉吸收,轉移至生長點。當它在分生組織中含量累積至致死量,則藥劑會發揮效應阻止細胞分裂,導致植物死亡,而植物根部累積量很少。理化性質:純品為灰白色無味粉末,熔點218~221℃,蒸汽壓6.67×10-10 mPa(25℃),正辛醇水分配系數:Kow logP=0.85(pH 7),密度:1.602 g/mL(20℃);溶解度:水6.32 μg/mL(20℃),丙酮0.797、乙腈0.459、二氯甲烷0.217、乙酸乙酯0.145、甲醇0.0813、辛醇0.004 42、甲苯0.005 88(g/100mL, 20℃)。穩定性:50℃條件下穩定貯存28 d,解離常數pKa 4.0(20℃)。 它最早由美國陶氏益農公司生產,主要用于大豆和花生田的苗前土壤處理,防除闊葉雜草。2014年全球銷售額1.55億美元,其中陶氏占1.25億美元。此農藥由江蘇省農用激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取得登記。95%雙氯磺草胺原藥,微毒,登記號PD20181607;84%雙氯磺草胺水分散粒劑,微毒,登記號PD20181606。該產品以2~4 g/m2制劑量土壤噴霧,防治夏大豆田的一年生闊葉雜草。 3.2 雙唑草酮 CAS號為1622908-18-2,分子式為C20H19F3N4O5S,相對分子質量:484.45。 雙唑草酮具有內吸傳導作用,是小麥田苗后莖葉處理的HPPD抑制劑類除草劑(是抗性風險最小的除草劑作用機制之一),具有良好生物活性,不易產生交互抗性,有效防除小麥田多種惡性雜草,如豬殃殃、播娘蒿、薺菜、野油菜、繁縷、牛繁縷、麥家公、婆婆納等闊葉雜草。具有殺草譜寬、徹底,不易反彈,安全性好(不需要安全劑)等特性,可用于無人機噴霧。理化性質:熔點:159.6~168.02℃,蒸氣壓3.21×10-9 Pa(25℃)。 2017年1月18日,授權公布雙唑草酮B晶型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專利CN 103980202B。此農藥由江蘇清原農冠雜草防治有限公司取得登記。98%雙唑草酮原藥,低毒,登記號PD20184018;10%雙唑草酮可分散油懸浮劑,低毒,登記號PD20184016;22%氟吡·雙唑酮(雙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異辛酯=5.5%+16.5%)可分散油懸浮劑,低毒,登記號PD20184017。此類產品一般在冬小麥返青至拔節前,即闊葉雜草2~5葉期,經2次稀釋后均勻噴霧。每季最多使用一次。其中單劑產品以20~25 mL/667m2制劑量莖葉噴霧,防治冬小麥田的一年生闊葉雜草;混劑產品以30~50 mL/667m2制劑量莖葉噴霧,防治冬小麥田的一年生闊葉雜草。 3.3 環吡氟草酮 CAS登錄號:1855929-45-1, 分子式C20H19ClF3N3O3,相對分子質量:441.83。 環吡氟草酮具有內吸傳導作用,是小麥田苗后莖葉處理的HPPD抑制劑類除草劑(是抗性風險最小的除草劑作用機制之一),具有良好生物活性,不易產生交互抗性,有效防除小麥田多種惡性雜草,如豬殃殃、播娘蒿、薺菜、野油菜、繁縷、牛繁縷、麥家公、婆婆納等闊葉雜草。具有殺草譜寬、徹底,不易反彈,安全性好(不需要安全劑)等特性,可用于無人機噴霧。理化性質:熔點190.6℃,蒸氣壓2.0×10-5 Pa(25℃),溶解度:水515.3 mg/L(25℃),穩定性:在弱酸堿及中性條件下均穩定。 2018年5月22日,授權公布一種含有環吡氟草酮和唑草酮的除草組合物及其應用專利CN105961401B。第十八屆全國農藥交流會上,獲得第十一屆農藥創新貢獻一等獎。此農藥由江蘇清原農冠雜草防治有限公司取得登記。 95%環吡氟草酮原藥,低毒,登記號PD20184021;6%環吡氟草酮可分散油懸浮劑,低毒,登記號PD20184019;25%環吡·異丙隆可分散油懸浮劑(異丙隆+環吡氟草酮=22%+3%),低毒,登記號PD20184020。此類產品一般在冬小麥返青期至拔節前,即雜草2~5葉期施藥,經2次稀釋后均勻噴霧。同時要避免藥液飄移到油菜、蠶豆等闊葉作物上而產生藥害。其中單劑產品,以160~250 mL/667m2制劑量莖葉噴霧1次,防治冬小麥田的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及部分闊葉雜草;混劑產品以150~200 mL/667m2制劑量莖葉噴霧,防治冬小麥田的一年生闊葉雜草。由于混劑中含有異丙隆,在寒潮來臨前不宜使用,可在冷尾暖頭時用藥。 3.4 噁草酸(propaquizafop) CAS號為111479-05-1,分子式為C22H22ClN3O5,相對分子質量:443.88。 噁草酸是芳氧苯氧羧酸類,具有內吸性、苗后選擇性的手性除草劑,脂肪酸合成抑制劑。它經莖葉處理后能很快被禾本科雜草的葉子吸收,傳導至整個植株,積累植物分生組織,抑制植物體內乙酰輔酶A羧化酶(ACCase),導致脂肪酸合成受阻而殺死雜草。并具有在相對低溫下良好防除活性,施藥后1 h降雨對防效也無影響。在施藥后能迅速被植物葉和根吸收,轉移至整個植株,4 d后敏感禾本科雜草就會停止生長,7~12 d,植株組織發黃或紅色,3~7 d后枯死。從施藥到雜草死亡一般需要10~20 d。可防除大豆、棉花、甜菜、馬鈴薯、花生、豌豆、油菜和蔬菜地的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雜草,如野燕麥、匍匐冰草、阿拉伯高粱和狗芽根等。可取代草甘膦、草特膦等對環境污染大的有機磷除草劑,具有高效、易降解、對環境污染小等優點,市場前景廣闊。 它是由Dr.R.Maag Ltd.(現為先正達公司)開發,最早于1991年上市,2000年賣給馬克西姆-阿甘(現安道麥)。理化性質:一種密度略大于水的無色晶體。熔點:62.5~64.5℃,飽和蒸氣壓:120 nPa(20℃),閃點>100℃。25 ℃溶解度(g/L):丙酮、乙腈、環己酮、甲苯>250,氯仿、二甲基亞砜、二惡烷、甲醇>100,乙醇、庚烷、異丙醇為10~50,水中1.9 mg/L(pH 7)。此農藥由以色列安道麥阿甘有限公司取得登記。 92%噁草酸原藥,低毒,登記號PD20184013;10%噁草酸乳油,低毒,登記號PD20184012。此產品以35~50 mL/667m2制劑量莖葉噴霧,在苗后3~5葉期施藥,每季施藥1次,建議施藥液30 L/667m2,防除大豆田、馬鈴薯田和棉花田的一年生及部分多年生禾本科雜草。在雜草幼苗期和生長期施藥防效較好、作用迅速。高劑量下對大豆葉會有退綠或灼燒斑點,但對產量不會產生影響。防除一年生雜草用藥量為60~120 g a.i./hm2;防除多年生雜草時,用藥量為140~280 g a.i./hm2。 3.5 二氯喹啉草酮(quintrione) CAS登錄號:130901-36-8, 分子式C15H10Cl2NO3,相對分子質量:323.15。 二氯喹啉草酮是三酮類除草劑,具有內吸性和選擇性,并具有殺草譜廣、安全性佳等優勢,在水稻田應用前景廣闊。主要防除稻田多種惡性禾本科、闊葉類和莎草科秋熟雜草,如對稗草、馬唐、鱧腸、陌上菜、異型莎草、碎米莎草等生物活性高,對高齡稗草有特效,對鴨舌草、耳葉水莧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對千金子防治效果較差,可與氰氟草酯等對混用,從而有效控制水稻生育期的稗草等部分禾本科雜草。理化性質:原藥為淡黃色固體。 它由北京法蓋銀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除草化合物。公司于2011年5月10日授權公告2-(喹啉-8-基)羰基-環己烷-1,3-二酮類化合物專利CN102249996B。此農藥由定遠縣嘉禾植物保護劑有限責任公司取得登記。 98%二氯喹啉草酮原藥,低毒,登記號PD20184028;20%二氯喹啉草酮可分散油懸浮劑,低毒,登記號PD20184027。此產品在水稻移栽后7~20 d使用,即在稗草2~4葉期施藥最佳),以200~300 mL/667m2制劑量莖葉噴霧,防治水稻移栽田的稗草。每季作物只能使用1次。 3.6 麥草畏異丙胺鹽(dicamba-isopropylammonium) CAS登錄號:55871-02-8, 分子式C11H15Cl2NO3,相對分子質量:280.2。 麥草畏具有內吸傳導作用、用于植物芽后的除草劑,藥劑通過雜草莖、葉、根吸收,通過韌皮部及木質部上下傳導,阻礙植物激素的正常活動,從而使其死亡。主要用于小麥、玉米、谷子、水稻等禾本科作物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闊葉雜草。理化性質:純品為白色結晶。熔點114~116℃。蒸氣壓4.5 mPa(25℃)。在25 ℃時水中溶解度為6.5 g/L,易溶于乙醇和丙酮。 麥草畏異丙胺鹽的作用機理和防治方法基本與麥草畏相同,麥草畏成鹽后會增加產品在水中的溶解度和穩定性。此產品由安徽科苑植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取得登記。53%麥畏·草甘膦水劑(草甘膦異丙胺鹽+麥草畏異丙胺鹽=50.5+2.5),微毒,登記號PD20181075。該產品以200~300 mL/667m2制劑量莖葉噴霧,防除非耕地的雜草。 |
![]() |
![]() |
相關閱讀 |
農業部藥檢所開展玉米粉中農殘檢測工作 |
陶氏益農中國農藥殺蟲劑銷售破億元 |
不要把農藥包裝回收成為空談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