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19個殺菌劑產品作用機理及試驗結果匯總
來源:農藥科學與管理    2019-8-24 10:16:00
    

    本文對近年來開展田間小區藥效試驗的1600余個殺菌劑產品進行了梳理,重點對其中含新有效成分的19個殺菌劑產品進行了整理,其中化學農藥13個,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各3個,按照有效成分的作用機理及試驗結果進行了匯總。

    2015年以來,共有500余家企業的1600余個殺菌劑產品開展了田間小區藥效試驗。總體來看,我國殺菌劑市場持續升溫,企業對殺菌劑產品登記的熱度不減,且對新藥劑的開發力度有所提升。在開展田間小區藥效試驗的產品中,含新有效成分的產品19個,試驗對象涉及19種作物、34種病害。其中琥鉑酸脫氫酶抑制劑類新產品5個,占化學農藥新產品總數的38.5%。從試驗結果來看,這些殺菌劑產品大都表現出防效高、對作物安全性高、殺菌譜廣等特點。本文對部分新產品的田間藥效試驗情況進行了分類匯總,以期為殺菌劑產品的開發和登記提供幫助。

19個殺菌劑產品作用機理及試驗結果匯總

    1、新有效成分

    1.1 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

    1.1.1 氟唑菌苯胺 氟唑菌苯胺可防治擔子菌和子囊菌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兼具內吸、預防和治療作用,持效期長,主要用于種子處理。

    由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開發的240g/L 氟唑菌苯胺種子處理懸浮劑,防治小麥紋枯病,有效量14.4~24g/100kg種子,防效75%~80%;防治水稻惡苗病,有效量100~ 300g/100kg種子,防效75%~85%。播種時種子處理。

    1.1.2 吡噻菌胺 吡噻菌胺持效期久,殺菌譜廣,可防治由白粉菌屬、葡萄孢屬、鏈格孢屬、殼二孢屬、絲核菌屬和黑星菌屬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

    日本三井化學農業株式會社開發的20%吡噻菌胺懸浮劑,防治黃瓜白粉病有效量100g/hm2,防效80%左右;防治葡萄灰霉病有效量90~133.45mg/kg,防效80%~90%。適宜在病害發生前或發生初期噴霧,間隔7~10d,施藥2~3次。

    1.1.3 氟唑菌酰羥胺 氟唑菌酰羥胺對難防治病害如葡萄孢菌、核盤菌和棒孢菌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高效;對谷物上由鐮刀菌引起的赤霉病,對葉斑病、白粉病活性也較高。

    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開發的200g/L 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防治小麥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有效量150~200g/hm2,防效85%~90%。小麥揚花初期,赤霉病發生初期噴霧,間隔7d左右,施藥1~2次;油菜開花初期,油菜菌核病發生初期噴霧,間隔7d左右,施藥1~2次。

    1.1.4 聯苯吡嗪菌胺 聯苯吡嗪菌胺具有較好的內吸性,持效期長,日本農藥株式會社開發的15%聯苯吡嗪菌胺懸浮劑有效量11.25~36g/hm2,對黃瓜白粉病防效76%~88%;有效量11.25~47.5g/hm2,對黃瓜灰霉病防效78%~87%。適宜在黃瓜白粉病、灰霉病發病期或發病初期噴霧,間隔7~14d,施藥2~3次。

    1.1.5 氟茚唑菌胺 美國富美實公司開發的42%氟茚唑菌胺懸浮劑,有效量100~120g/hm2,對黃瓜白粉病防效80%~90%;對番茄灰霉病防效75%~85%。病害發病前或初期噴霧,間隔7d左右,施藥3次。

    1.2 三唑類藥劑

    1.2.1 氯氟醚菌唑 巴斯夫歐洲公司開發的35%氯氟醚菌唑懸浮劑,有效量90~160g/hm2對番茄早疫病防效75%~85%。病害發病前或初期噴霧,間隔7d左右,施藥3 次;制劑稀釋3000~6000倍,對蘋果樹褐斑病防效85%~95%。病害發生前或初期噴霧,間隔20d左右1次,連續3~4次;制劑稀釋2500~4500倍,對芒果炭疽病防效75%~90%。芒果長梢期、幼果期噴霧。

    1.2.2 丙硫菌唑 丙硫菌唑為三唑硫酮類殺菌劑,可抑制甾醇脫甲基化作用。殺菌譜廣,對鐮刀菌屬、雪霉菌屬引起的病害如小麥枯萎病等有較好防效。

    丙硫菌唑為企業開發熱點,共30余家企業開發了含丙硫菌唑成分的制劑產品。單劑包括懸浮劑、水分散粒劑、乳油三個劑型。混劑分別與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嘧菌酯、氟嘧菌酯、戊唑醇、肟菌酯、多菌靈氨基寡糖素等混配。試驗涉及7種作物,13種病害,包括水稻稻瘟病、水稻紋枯病、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小麥紋枯病、蘋果樹褐斑病、黃瓜霜霉病、黃瓜白粉病、柑橘潰瘍病、花生根腐病、花生葉斑病、香蕉葉斑病等。

    1.2.3 葉菌唑 葉菌唑對谷類作物殼針孢、鐮孢霉和柄銹菌植病有卓越效果。內吸性強,兼具保護及治療作用。單劑包括懸浮劑、水分散粒劑、懸乳劑3個劑型。混劑分別與噻霉酮、氰烯菌酯、吡唑醚菌酯混配。共11家企業開發的含葉菌唑成分制劑進行了藥效試驗。防治對象有葡萄白粉病、小麥白粉病等。

    1.3 其他類型的化學藥劑

    1.3.1 環氟菌胺 環氟菌胺由日本曹達株式會社開發,屬苯乙酰胺類殺菌劑,阻止吸器的形成及生長,抑制次生菌絲的生長和分生孢子的形成。環氟菌胺兼具保護和治療作用。其內吸活性及在植物體內的傳導性能較差,但持效期較長且耐雨水沖刷。可防治小麥、果樹和蔬菜白粉病,但作用譜較窄。

    10%環氟菌胺懸浮劑,有效量25~50g/hm2對黃瓜白粉病防效77%~88%,病害發病前或初期噴霧,間隔7~10d,施藥2~3次。

    1.3.2 環酰菌胺 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連云港禾田化工有限公司產品。環酰菌胺為屬羥基苯胺類。在C4脫甲基化過程中作用于3-酮基還原酶,抑制甾醇生物合成,抑制芽管伸長和菌絲生長。環酰菌胺是具有保護作用的葉面殺菌劑,無傳導作用。可用于葡萄、漿果、堅果、柑橘、蔬菜和觀賞植物,防治灰葡萄孢菌、念珠菌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

    50%環酰菌胺懸浮劑有效量525~675g/hm2對草莓灰霉病防效70%~85%;有效量333~1000mL/kg,對葡萄灰霉病防效70%~80%,病害發生前或發病初期噴霧,間隔7~10d,施藥2次。

    1.3.3 苯噻菌胺 苯噻菌胺屬羧酰胺類殺菌劑,是磷脂和細胞壁生物合成抑制劑。可抑制菌絲的生長、孢子和孢子囊的萌發和形成。對多種作物的卵菌綱真菌有較高活性,防治蔬菜、和葡萄霜霉病,馬鈴薯晚疫病等。具有保護和治療活性,持效期長。耐雨水沖刷。

    日本組合化學工業公司的15% 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劑,有效量33.75~78.75g/hm2,對葡萄霜霉病防效75%~80%,對黃瓜霜霉病防效70%~85%,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效70%~85%。適宜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霧,間隔7d左右,施藥2~3次。

    1.3.4 四唑吡氨酯 四唑吡氨酯屬氨基甲酸酯類殺菌劑,抑制病菌細胞膜的形成、抑制菌絲生長和和孢子萌發,減少孢子囊形成和游動孢子的數量。可防治霜霉病和疫病。日本曹達株式會社開發的10% 四唑吡氨酯懸浮劑,有效量60~90g/hm2,對黃瓜霜霉病防效80%~85%,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霧,間隔7~10d,施藥2~3次。

    1.3.5 氟烯線砜 氟烯線砜是由安道麥馬克西姆有限公司開發一種新型殺線蟲劑,通過與線蟲接觸抑制線蟲獲取脂質能量,抑制線蟲能量儲備,阻斷線蟲獲取能量的通道。可用于防治多種作物線蟲。

    480g/L氟烯線砜乳油有效量3600~4320g/hm2,對黃瓜根結線蟲防效可達60%~90%左右。試驗于黃瓜移栽前7d施藥1次,將配制好的藥劑均勻噴灑于土壤表面,然后進行旋耕,深度15~20cm,3d后澆水(澆水量≥30000L/hm2) ,施藥7d后進行移栽。

    2%氟烯線砜顆粒劑有效量5000~6000g/hm2對姜根結線蟲防效為70%~75%左右,生姜移栽前7~10d拌細土撒施,翻耕后澆水,施水量≥30000L/hm2。

    氟烯線砜易產生藥害,施藥后需大量澆水,保證對作物安全。

    1.4 微生物農藥

    1.4.1 側孢短芽孢桿菌 側孢短芽孢桿菌屬厚壁菌目門,芽孢桿菌科,短芽孢桿菌屬,其活芽孢可利用葉面上水分和營養物質迅速繁殖,并分泌抗菌肽,抑制菌絲的生長,影響孢子囊的產生,抑制病原菌休止孢的萌發。陜西美邦農藥有限公司生產的5億cfu/mL側孢短芽孢桿菌水劑,制劑量600~900mL/hm2,對辣椒疫病防效70%~75%左右。持效期較長,藥后30d仍可維持70%左右防效。病害發生初期開始用藥,莖葉噴霧,間隔7~10d,施藥2次。

    1.4.2 嗜硫小紅卵菌 嗜硫小紅卵菌可誘導植物產生系統抗病性,從而提高植物免疫力,對真菌性病害、病毒病、線蟲均有一定防效。長沙艾格里生物肥料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2.0億活芽孢/mL嗜硫小紅卵菌水劑制劑量1500~1800g/hm2,對番茄病毒病防效70%~75%左右,病害發生初期施藥,間隔7d施藥1次,共施藥3次,莖葉噴霧;制劑稀釋800~1000倍,對柑橘潰瘍病防效72%~76%。病害發生初期施藥,間隔15~30d,共施3次,常規噴霧。

    1.4.3 甲基營養型芽孢桿菌LW -6 施藥后可定殖至植物根際、體表或體內,通過改變其周圍菌群環境和種類,與病原菌競爭植物周圍的位點,從而抑制病原菌其分泌的多種抗菌肽也具有抑制菌絲生長,影響孢子囊的產生,抑制病原菌休止孢的萌發的作用,從而引起病原菌細胞的凋亡。

    陜西恒田生物農業有限公司生產的80億活芽孢/g甲基營養型芽孢桿菌LW-6可濕性粉劑,制劑量1500~1800g/hm2,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防效70%~75% 左右。病害發生初期施藥,間隔7d,共施藥3次,莖葉噴霧。制劑稀釋800~1000倍,對柑橘潰瘍病防效72%~76%。病害發生初期施藥;間隔15~30d,共施藥3次,常規噴霧。

    1.5 植物源農藥

    1.5.1 苯丙烯菌酮 苯丙烯菌酮為補骨脂提取物,是新型植物源殺菌劑。可通過破壞病原菌的細胞膜、線粒體膜等膜系統,以及干擾細胞代謝而達到殺菌的作用。

    沈陽同祥農化有限公司開發的0.2%苯丙烯菌酮微乳劑,防治水稻稻瘟病。有效量1.4~1.8g/hm2,防效80%左右。在水稻破口至抽穗期噴霧,間隔7d左右,施藥1~2次。

    1.5.2 三羥基芪 三羥基芪,即白藜蘆醇,是植物源殺菌劑,是一種天然的植物抗毒素,葡萄等植株受到真菌感染等不利條件作用時,相應部位的白藜蘆醇積累,以應對不利條件。三羥基芪可從含白藜蘆醇的植物如虎杖、葡萄等中提取,也可人工合成。

    內蒙古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產品0.2%三羥基芪水劑,有效量2.4~3.6g/hm2,對黃瓜灰霉病防效75%~80%左右。黃瓜移栽后2周,病害發生前或發生初期開始噴霧,間隔7d左右,施藥2次。

    1.5.3 異硫氰酸烯丙酯 異硫氰酸烯丙酯俗稱辣根素,為植物源農藥,是從辣根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揮發性的精油類物質,對番茄根結線蟲具有熏蒸、觸殺作用。

    云南聯創利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產品20%異硫氰酸烯丙酯水乳劑有效量9~15kg/hm2對番茄根結線蟲防效為70%左右。于移栽前進行土壤施藥,覆蓋地膜密閉熏蒸10~15d,散氣7~10d后即可播種。推薦劑量下對作物安全。

    2、小結與討論

    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和三唑類殺菌劑仍是目前殺菌劑開發熱點產品。在近期開展藥效試驗的22個新有效成分中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和三唑類殺菌劑分別占31.8%和13.6%。

    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SDHIs)均含有共同的酰胺基團,作用機理是抑制病原真菌中線粒體上復合物II,影響病原菌的呼吸鏈電子傳遞系統,阻礙其能量代謝。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的研發經歷了3個階段,直至2009年,殺菌劑抗性行動委員會(FRAC)才把這類殺菌劑歸為單獨一類,設立為第7組。已開發的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包括吡唑羧酰胺類、噻唑羧酰胺類、吡啶羧酰胺類、呋喃羧酰胺類、苯基苯甲酰胺類、氧硫雜環己二烯酰胺類、吡啶-乙基-苯甲酰胺類等7個亞類。最早開發的萎銹寧作為防治銹病的特效藥劑,對防治擔子菌引起的病害有效,殺菌譜較窄。最新一代的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將氧硫雜環己二烯結構變換為呋喃、噻唑、吡唑等雜環,并含有高活性的氟,使得新型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具有廣譜、高效的特點。

    三唑類殺菌劑主要作用機制是抑制C-14位的脫甲基化反應,使甾醇合成受阻,破壞菌體的功能。此類藥劑具有廣譜、高效、低殘留、持效期長、內吸性強的特點。兼有保護、治療、鏟除和熏蒸的作用。三唑類殺菌劑殺菌譜廣,可用于防治擔子菌、子囊菌、半知菌三大類真菌引起的多種作物上的病害。另據報道,三唑類藥劑除對病原菌有防治作用,還對作物生長具有調節作用,可提高作物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具有抗倒伏等作用。

    此外,隨著化學農藥抗藥性問題以及化學農藥減量使用的提出,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等生物農藥的開發也呈上升趨勢。但生物農藥研發、生產還存在許多困難,如植物源農藥有效成分較復雜,難于確定和準確檢測有效成分,植物體中有效成分含量隨環境、氣候等變化很大,不利于產品質量標準化;有效成分含量較低,難于分離、提取,生產成本較高。生物農藥防治效果普遍較低,價格較高,制約其在農業生產中普遍、大量應用。

相關閱讀
未來影響農藥發展的七大因素
長江大學研發出一種申嗪霉素水溶性液劑
2011年12月多菌靈原藥企業產量分析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