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棉花稻綠蝽的癥狀、發生規律、形態特征及防治措施 |
來源:網絡 2019-8-29 17:51:00 |
隨著棉花種植產業的快速發展,其種植面積在不斷的擴大,而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問題也日趨嚴重,極大的影響了農戶們的種植效益。本文為大家詳細總結了棉花稻綠蝽的癥狀、發生規律、形態特征及防治措施,詳情如下: 癥狀: 成蟲和若蟲群集在穗部,刺傷花器或吸食谷粒漿液,造成空粒或秕粒。 發生規律: (1)世代。浙江每年發生1代,湖北江漢平原2~3代,廣東3~4代。(2)越冬。成蟲在房屋瓦下及田間土隙和枯枝落葉下越冬。第二年3、4月份,越冬成蟲陸續飛出,在附近的早稻、玉米、花生、豆類、芝麻等作物上產卵,第一代若蟲在這些作物上為害。當水稻抽穗揚花至乳熟時期,第一代成蟲和第二代若蟲集中為害稻穗。水稻黃熟以后,又轉移到花生、芝麻等作物上繼續為害。 形態特征: (1)成蟲。雌蟲體長11~13.5mm,雄蟲體長9.5~12mm。成蟲分全綠型、黃肩型和點綠型三種表現型。全綠型個體全綠,小盾片基部有3個小白點排成橫行;黃肩型個體兩復眼之間的前端及前盾片兩側角之間的前側區均為黃色,其余同全綠型個體;點綠型個體為黃色,前盾片有3個綠點排成橫行,小盾片基部也有3個綠點排成橫行,小盾片未端和前翅革片中央各有1個綠點共3個排成橫行。(2)卵。圓桶形,有蓋,卵頂內緣有一周小白刺,數十粒排成塊狀。卵初產淡黃色,隨后卵蓋上出現紅色“丫”形紋,接著紅色“丫”形紋進一步變成新月型紅斑,并在卵有背側面出現“T”形黑紋。孵化前“T”形黑紋的弧形黑紋增粗,變為“甲”形黑紋。(3)幼蟲。共5齡。5齡幼蟲體長8~12mm,前后翅芽明顯,4、5齡體色變化大,大多數個體綠色,少數個體黑色,臭腺由紅、黑、白三色組成,體背斑紋變化較大。 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同一作物集中連片種植,避免混栽套種。避免雙季稻和中稻插花種植。(2)藥劑防治。藥劑防治適期在2、3齡若蟲盛期,對達到防治指標(水稻百蔸蟲量8.7~12.5頭),且水稻離收獲期1個月以上、蟲口密度較大的田塊,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或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90%敵百蟲晶體600~800倍液噴霧。 |
![]() |
![]() |
相關閱讀 |
煙葉高產栽培技術 |
甘薯黑疤病的科學預防 |
怎樣防治向日葵菌核病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