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麥的土傳病害的種類、起因與防治詳解 |
來源:農資經銷商 2019-8-30 10:09:00 |
臨近小麥種植時節,我們來了解一下小麥的土傳病害的種類、起因與防治,做到有的放矢,確保穩產高產。 (一)小麥土傳病害的種類與識別: 小麥土傳病害分為三類:根腐病、紋枯病、全蝕病。 1.根腐病 小麥全生育期均可發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葉斑、穗腐或黑胚。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產生黃褐色至褐色梭形病斑,中間稍褪色,擴展后引起根基部、根間、分蘗節和莖基部褐變,病組織壞死,上生黑色霉狀物,最后根系朽腐。麥苗平鋪在地上,下部葉片變黃,逐漸黃枯而亡。小穗發病出現褐斑和白穗。 小麥感染根腐病后,莖稈極易折倒,減產10-20%,嚴重的減產70-80%。 2.紋枯病 小麥紋枯病的識別特征: (1)爛芽:小麥的芽鞘受害變成褐色,在幼芽階段造成作物枯死。 (2)病苗:在3-4葉期,在第一葉鞘上呈現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的病斑。 (3)花稈爛莖:在返青拔節之后,小麥下部葉鞘上產生中部灰白,邊緣淺褐色的云紋狀病斑。多個病斑相互連接形成云紋狀的花稈。條件適宜時,在莖稈上出現“眼斑”。濕度大時,病葉鞘內側及莖稈上能看見蛛絲狀的白色菌絲體,以及類似油菜籽狀的黃褐色菌核。 小麥發生紋枯病一般減產10-20%,嚴重的到50%,甚至個別地塊絕產。 3.全蝕病 我們在全蝕病的辨別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病苗:種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莖變黑腐爛,根的表面有葡萄菌絲。 (2)分蘗前后:老葉變黃,分蘗減少,生長衰弱,嚴重的枯死。 (3)早春:返青遲緩,黃葉和無效分蘗增多或枯死。 (4)拔節后:根部和莖基部1-2節的部分腐爛加重,植株矮化。 (5)抽穗灌漿期:莖基部呈現黑變腐爛更加明顯,形成“黑腳”,病部的葉鞘易于剝離,葉鞘內側和莖基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絲層。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實或籽粒癟瘦。 全蝕病所造成的危害是很可怕的,屬于小麥的毀滅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是大片枯死。一般會造成減產20%-30%,嚴重的在50%以上,甚至絕收。 4.三種土傳病害的田間表現區分表: (二)土傳病害的起因: 1.連作 與禾本科作物連作,土壤殘帶病菌多所致。禾本科作物的生理機能比較接近,發病環境、病理體質相仿,作物植株病菌攜帶、傳播率增加以及防治效果不理想,造成了土傳病害逐年增加、時輕時重、危害加大等情況。 2.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本是一個節約能源、環保、增效的利民工程,但由于部分作物在特殊天氣、種子攜帶等原因情況下,產生病株或規模發病,作物植株上的病原菌在土壤中殘留、積累,極大程度的提高了土傳病害的發生幾率。 3.種子攜帶 原種及自留種病菌攜帶,是土傳病害發病的一大根源。肉眼及檢測設備不能完全鑒別,在適宜的條件下必然導致土傳病害的發生,精選種子往往只是一句空話。因此,種衣劑的存在必不可少。 4.種衣劑或拌種劑質量差 種衣(包衣)劑、拌種劑的產品品質存在差別,所帶來的防治土傳病害的效果必然不同。不僅僅因生產廠家不同產品藥效有差異,而且配方、配比的差別也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一味在意產品價格,必然得不到防治土傳病害藥效好的藥劑。一般種子自身所帶種衣劑,對土傳病害的預防表現也不好。 5.施肥不勻、土雜肥攜帶病菌 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可刺激土傳病菌中的鐮刀菌、輪枝菌和絲核菌生長,從而加重了土傳病害的發生。土雜肥不經過高溫腐熟,所含病菌帶入土中,增加了土傳病害的發生。 (三)土傳病害的防治: 土傳病害的防治首先要從根源抓起,斬斷病灶,當發現病情,及時果斷處理,防止病態擴大。 1.土壤處理 土壤深翻、晾曬——近幾年,耕作已基本轉換為機械化,翻地也是中小型機械為主,為降低耕作成本,機械操作者往往在耕翻深度、鎮壓強度等方面做文章,達不到生產要求。因此要達到深翻效果,必須監督落實。 土雜肥的腐熟——雖然農田中使用土雜肥、農家肥越來越少,但還有一些人在使用。使用前要確保腐熟程度高,避免害蟲和病菌的帶入。 病株秸稈清理——作物收割,病株要及時清理并妥善銷毀,防止秸稈還田病菌繼續危害。 2.選種、拌種 精選麥種——正規原種或種業公司的一代種子,以及自留種經過田間的挑選以后均可。拌種前最好進行篩選,把雜草種子及病粒、弱粒過濾出來,能有效遏制土傳病害的爆發。 選擇藥劑——因近幾年土傳病害的病菌傳播基數加大,勞動人民還沒有認識到病株秸稈還田的危害,建議選擇市面優秀配方:戊唑醇+吡蟲啉、噻蟲嗪+咯菌腈+苯醚甲環唑等各種配比的藥劑。實現對種帶、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的一并防治。 高效拌種——種衣劑以懸乳劑、粉劑居多,二次稀釋到要求倍數,晃勻以后利用拌種機勻速拌種,看藥劑在麥種上分布均勻后,放陰涼處晾干(24小時以上),但不宜擱置太久。 3.藥劑灌根 土傳病害嚴重地塊,小麥返青后拔節前,每畝可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3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0克,對準莖基部噴淋施藥。要選擇上午有露水時噴藥,用足水量,盡量使藥液流到植株基部,隔7~10天再噴一次。小麥開花初期,每畝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50%多福合劑100克加水噴霧,也可選用丙環唑,或用甲基硫菌靈、多菌靈+烯唑醇半量復配噴霧防治,控制葉部病害發展或防止黑胚粒形成。另外添加噁霉靈混用防治小麥土傳病害,有與眾不同的效果,大家可以嘗試。 (四)注意事項: 土傳病害的防治在于防,病情只能去控制,而不能治愈。除去按照防治步驟有效預防外,還要注意以下情況,把握細節處理,避免危害加大。 1.關注天氣變化,著重預防 連續陰雨天氣,必然會引來病菌爆發,上年度有病害地塊更要關注,提前用殺菌劑噴施預防,會有效防止病菌泛濫,控制疫情。 2.關注重災地塊,提前防治 重災地塊提前預防,無需看天看病,把根苗養壯,從根源減輕土傳病害的發生幾率,避免再次病害減產、惡性循環。 3.處理有病植株,避免再犯 病災嚴重地塊,病株要及時清理并銷毀,不能秸稈還田、植株攜帶病菌再次危害作物。 |
![]() |
![]() |
相關閱讀 |
特色小宗作物:核桃,登記用藥數量少,市場潛力不可小覷 |
農業發展要加強農藥化肥監管 建立循環利用體制 |
農業農村部:小麥抽穗揚花期,嚴防赤霉病!可選藥劑有這些……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