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粱大螟的為害癥狀、發生規律、形態特征及防治措施 |
來源:網絡 2019-11-18 16:37:00 |
在高粱種植期間,農戶們常常會遇到各種病蟲害問題,給農戶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因此,農戶們應該采取措施進行防治。本文為大家總結了高粱大螟的為害癥狀、發生規律、形態特征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夠對農戶們有所幫助。 為害癥狀: 幼蟲蛀莖為害。 發生規律: 云貴高原每年發生2~3代,江蘇、浙江每年發生3~4代,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每年發生4代,福建、廣西及云南開遠每年發生4~5代,廣東南部、臺灣每年發生6~8代。北方地區有部分幼蟲在稻樁及其他。 形態特征: (1)成蟲。成蟲體長12~15mm,翅展27~30mm,雌蛾身體較大。頭胸部灰黑色,腹部淡褐色,前翅近長方形,淡灰褐色,外緣色深,從翅基到外緣有一條暗褐色縱線紋,條紋上下各有兩個小黑點。雄蛾觸角櫛齒狀,雌蛾為絲狀。(2)幼蟲。幼蟲一般5齡,少數6~7齡。3齡前胸背面鮮黃色,3齡紫紅色。趾鉤單序在內側排成半環。(3)卵。卵呈扁球形,頂部稍凹,直徑0.5mm,高約0.3mm,表面有放射狀細隆線。初產時白色,后變為淡黃色,再變淡紅色,卵化前變為灰褐色。卵粒在葉鞘內側,呈帶狀排成2~3行或散生。(4)蛹。雄蛹體長13~14mm,雌蛹15~18mm。初為淡黃色,后變黃褐色,背面顏色較深,頭胸部有白粉狀分泌物。2~7腹節除近后緣處,均有黑褐色圓形小刻點,臀基明顯黑色,在背面和腹面各有2個小型角質突起。 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冬春期間鏟除田邊雜草,消滅其中越冬幼蟲和蛹。卵盛孵前,清除稗草和田邊雜草。收獲后及時清除遺株,消滅其中幼蟲和蛹。有茭白大的地區,茭白是主要越冬蟲源,應在早春前齊泥割去殘株。(2)藥劑防治。生產上當枯鞘率達5%或始見枯心苗為害狀時,大部分幼蟲處在1~2齡階段,及時噴藥防治。隔5~7天噴一次,一般防治2~3次即可。藥劑可選用4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5%特殺螟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殺蟲雙可溶粉劑1000倍液,或20%強無螟乳油1500倍液,或25%好年冬乳油3000倍液,或20%三唑吡乳油700倍液。 |
![]() |
![]() |
相關閱讀 |
茄果類滴灌技術抗旱效果好 |
銀杏黃化病預防措施綜合解析 |
怎樣給果樹補鈣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