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花生焦斑病癥狀表現有哪些?農戶們該怎樣防治? |
來源:網絡 2019-11-22 17:50:00 |
花生焦斑病在各種植產區普遍發生,一般發病時間較短,容易給農戶們造成嚴重的損失。因此,農戶們應該提前采取措施進行防治。本文為大家詳細總結了花生焦斑病的癥狀、病原、侵染規律及防治方法等相關知識,希望能夠幫助農戶們更好的應對該病害。 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也可為害葉柄、莖和果針。通常先從葉尖開始發病,少數從葉緣發病,病斑呈楔形或半圓形,由初期褪綠漸變黃、變褐,邊緣深褐色,周圍有黃色暈圈,后變灰褐、枯死破裂,狀如焦灼,上生許多小黑點即病菌子囊殼。葉片中部病斑初與黑斑病、褐斑病相似,后擴大成近圓形褐斑。該病常與黑斑病、褐斑病混生,有明顯胡麻斑狀。在焦斑病病斑內有黑斑病或褐斑病或褐斑病、銹病斑點。收獲前多雨情況下,該病出現急性癥狀。葉片上產生圓形或不定形黑褐色小漬狀大斑塊,迅速蔓延造成全葉枯死,變黑褐色,并發展到葉柄、莖、果針上。莖及葉柄染病,病斑呈不規則形,淺褐色,水漬狀,上生小黑點。 病原: 病原為落花生小光殼Leptosphaerulina crassiasca (Sechet) Jackson & Bell.,屬子囊菌亞門。(1)形態。子囊殼褐色,近球形,直徑60~120μm,孔口有短乳狀突起,內含8~20個子囊。子囊初無色透明,卵形至袋形,成熟時黃褐色,大小(50~80)μm×(25~55)μm,內含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淺褐色,大小(22~37)μm×(10~16)μm,具1~2個縱隔和3~4個橫隔,隔膜處縊縮。(2)特性。該菌生長溫度范圍8~35℃,最適28℃。 侵染規律: (1)越夏和越冬。病菌以子囊殼和菌絲體在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2)侵入。遇適宜條件子囊殼釋放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至花生葉片上,萌發芽管直接穿入花生葉片表皮細胞。后病斑上產生新的子囊殼,釋放子囊孢子進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適當密植,播種密度不宜過大。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力。雨后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收獲后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毀和漚肥。(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灑50% 多?硫懸浮劑25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12.5%烯唑醇乳油2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0倍液。藥劑應輪換施用。每隔10~15天噴1次,共噴2~3次。 |
![]() |
![]() |
相關閱讀 |
怎樣防止晚稻早衰 |
黃芪豆莢螟的危害癥狀、發病特點及防治方法 |
什么情況下馬鈴薯容易得黑心病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