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出臺后,農藥行業小產能退出,大企業擴張,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在《農藥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和《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中,指出了“十三五”期間,我國農藥原藥企業數量將大幅減少,將培育2~3家銷售額超過100億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此外,“十三五”期間,產品結構將深化調整,22種高毒農藥產量降至農藥總產量的2%左右,環境友好型農藥產量提高到70%以上;特殊污染物處理技術進一步提高和完善,“三廢”排放量減少50%,農藥產品收率提高5%,副產物資源化利用率提高50%,農藥廢棄物處置率達到50%;農藥創制品種累計達70個以上,國內排名前十位的農藥企業建立較完善的創新體系和與之配套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自2014年以來,我國化學農藥產量不斷下降,從2014年的374.4萬噸降至2018年的208.28萬噸,化學農藥產量不斷在下降,但是行業內大企業近幾年來營收及利潤卻不斷在增長,可見小企業在不斷地退出這個市場。

環保高壓成新常態,落后產能遭淘汰。目前國家推行越來越嚴格的環保監管政策,在各化工子行業中,三廢排放量巨大的農藥行業受到的沖擊非常顯著。農藥行業又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山東這些環保監管最為嚴格的省份,受環保監管的影響尤為突出,尤其是3.22響水園爆炸事件后,不少小企業紛紛關門退出市場,大企業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
從需求角度看,我國農藥上市公司產品以出口為主,2017年國內大部分農藥上市公司業績同比都實現了大幅增長,主要原因是環保帶來的供給端緊缺,使龍頭企業產品需求更加緊俏,產品價格上升。而2018年及2019年3月份之前由于化工產品價格集體下降,導致出口價格下降,不過3.22響水園爆炸事件后,化工品價格普遍提高,因此導致農藥的出口價格快速拉升。
另外,四季度是每年農藥的生產備貨旺季,因此行業需求有望得到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