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9年中國小麥產業發展暨質量發布會在江蘇靖江組織召開 |
來源:現代農藥 2019-12-21 10:04:00 |
匯合祥泰之州,相聚美麗靖江,一場品質的較量,科學的裁判,時代的褒獎,牽動著每一位小麥人的心,吸引了每一位農業人的關注。 為集中展示我國優質小麥科技成果和相關產品,促進優質小麥產業化發展,由全國優質專用小麥產業聯盟、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主辦,江蘇省農技推廣總站、江蘇(布谷鳥)種植產業發展聯盟等單位承辦,于12月11-12日在江蘇省靖江市聯合組織召開了2019年中國小麥產業發展暨質量發布會。 本次小麥產業發展暨質量發布年會的召開,目的是通過鑒評和發布2019年我國優質專用小麥發展成果,促進和提升我國小麥產業化水平,在糧食生產上高起點上持續推進種植結構、區域結構、品質結構的優化升級,這是一次全產業鏈對接的盛會。 一、2019年中國小麥產業發展暨質量發布年會開幕 會議開幕式由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王戈副主任主持,到會嘉賓有: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院士程順和、揚州大學農學院院士張洪程、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唐明珍、靖江市市長葉冬華、泰州市常務副市長楊杰。 靖江市葉冬華市長代表靖江市人民政府對本次發展年會在靖江召開表示歡迎和祝賀,他給與會者講了幾組關于靖江發展的數據。靖江有耕地40萬畝,每年生產糧食30萬噸,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糧食生產綜合水平位于江蘇前列,小麥種植面積28萬畝,年產10萬噸,是糧食物流和貿易大縣,靖江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是北糧南運的重要集散地,全年糧食吞吐量2 500萬噸,其中小麥年吞吐量600萬噸,成為全國優質小麥集散地。 泰州市楊杰副市長致辭中說,泰州位于全國城市GDP百強榜第37位,作為泰州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板塊,靖江2018年GDP首次突破千億元,為泰州打造江蘇省高質量發展中部試點城市作出了重要貢獻。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唐明珍總農藝師在致辭中也用一組數據介紹江蘇農業種植的情況。江蘇是全國的糧食主產省之一,在糧食高層栽培、品質提升,產銷對接、市場開發等方面都走在全國的前列,全省糧食總產穩定在700億斤左右,今年糧食總產達到741.2億斤,達到歷史的最高點。小麥是江蘇省播種面積最大的作物,常年播種面積350萬畝,總產穩定在260億斤。其中優質弱筋、優質強筋和中筋小麥的種植比例分別為13%、32%、55%。沿江沿海地區種植優質弱筋小麥在全國有明顯的區域優勢,靖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沿江地區其中之一。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潘文博司長在致辭講話中指出,江蘇是全國小麥種植重要的產區,也是全國小麥重要集散地之一,生產優勢、流通優勢、區位優勢非常突出,對推動我國小麥的生產和流通有效銜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次會議召開是從產前、產中、產后對小麥全程的集中展示,也是對貫徹落實農業種植結構改革主線的工作體現,是有效延伸小麥產業鏈、提升小麥價值鏈提供了最直觀、最現實的實際案例。過去16年單產提高最快的是小麥,小麥的品質好壞及營養成分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國民膳食結構改進和生活的水平的提高,2003年前后開始農業部對全國小麥品質進行檢測,而且連續16年發布中國小麥品質檢測報告,介紹評價我國小麥主要品種和品質狀況。由此他還提出一些中國小麥種植存在的普遍問題及需要改進的方向,需要我們今后不斷努力改進。 二、2019年中國小麥質量年會暨鑒評信息發布會 會上發布2019年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中國小麥品種品質的抽樣檢測結果。同時發布9個優質弱筋小麥制品蛋糕和16個強筋小麥面包及34個中強筋小麥、中筋小麥制品面條的專家現場鑒評結果,詳細內容本刊之前已有報道。 三、2019年度江蘇稻麥品質報告與產銷對接發布會 該場會議由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郭文善主持,向與會者介紹會議主題,近年來國家提出要穩定我國小麥水稻生產,確保口糧食品安全。江蘇是全國最大的小麥水稻一年兩熟的主產省,是全國最大的粳稻生產主產省,也是最大的紅粒小麥主產省,全國小麥生產量排第四的生產大省,發展好江蘇的小麥水稻生產,對穩定我國稻麥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次在土壤生態條件十分優異的優質弱筋小麥和優質水稻生產基地靖江召開本次發布會,是繼2019年1月在江蘇揚州舉辦的2018年發布會后的又一次盛會,為全面深入了解江蘇水稻小麥品質與產需形勢,發布優質產區、優良品種和品質趨勢,全面分析小麥、水稻等糧食市場產銷對接服務的結果,探討優質優價的生產和收儲訂單可行性,對小麥、水稻生產的科學決策、實現綠色、高質、高效、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布會由江蘇省糧食作物現代技術產業協同創新中心(揚州大學)、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江蘇省現代農業(水稻、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揚州大學農學院主辦,由江蘇神農大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布谷鳥)種植產業發展聯盟、南方小麥交易市場協辦。揚州大學副校長黃建曄為本次發布會召開致辭。 會議邀請兩位小麥和水稻專家做提升江蘇稻麥品質與區域發展研究信息發布,還邀請兩位院士做相關點評。 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王龍俊研究員在會上做了《2019年度江蘇小麥品質報告》,他對2019年江蘇小麥產銷對接實踐進行精彩分享。江蘇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居各作物之首,品質區劃及優勢區域產業帶基本穩定,淮北中筋強筋白粒小麥優勢區、里下河中強筋紅粒小麥優勢區、沿江沿海弱筋中筋紅粒小麥優勢區、蘇南太湖丘陵中筋弱筋紅粒小麥優質區等4大品質區域中,沿江沿海弱筋小麥在全國具有比較明顯的突出優勢。 報告中指出,2019年度在全省抽樣以大戶大品種為主的513個小麥樣品涉及的124個樣品,全部在南京農業大學小麥區域技術創新中心進行近紅外檢測籽粒蛋白質含量、小麥粉濕面筋含量等快速、較準確的指標,然后篩選代表性強的200份涉及47個品種共232個樣品(其中32個重復送樣),分送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121個)和江蘇華穗糧油檢測有限公司(靖江,111個)進行實驗室綜合檢測,對照GB/T 17320—2013《小麥品種品質分類》8項指標全部達標樣品95個,占47.5%,其余(105個,52.5%)為部分指標達到要求的其它類型小麥,達標比例與上年度(48.7%)接近。蛋白質含量(%)變幅為9.3%~17.0%,平均值為13.13%,比近紅外低0.53個百分點,比上年全省平均低1.13個百分點,面筋含量(%)變幅為17.6~39.5%,平均值為28.46%,比近紅外低0.78個百分點,比上年全省平均低2.58個百分點。今年是蛋白質、面筋含量檢測數據偏低的年份。 綜合來看,在綜合檢測的200個小麥樣品中,根據GB/T 17320—2013《小麥品種品質分類》質量標準,優先采用南京農業大學近紅外檢測的蛋白質和濕面筋含量,兼顧考慮機構所檢測的蛋白質和濕面筋含量來分析,各項指標均達到弱筋小麥標準的樣品僅有2個,占比1.0%;達到中筋小麥標準的樣品有68個,占比34.0%;達到中強筋小麥標準的樣品有28個,占比14.0%;達到強筋小麥標準的樣品有8個,占比4.0%;其余(94個,占47.0%)為部分指標達到要求的其他類型小麥(由于靖江檢測機構未測定沉淀值,所以此分類標準下未考慮沉淀值指標)。當采用GB/T 17892、17893—1999標準時,200份樣品按照近紅外檢測蛋白質和濕面筋含量劃分時,達到強筋一等標準的樣品僅有3個,強筋二等樣品21個,優質弱筋樣品僅有4個;若蛋白質和濕面筋含量同時考慮了機構檢測的數值,則達到強筋一等標準的樣品仍有3個,強筋二等樣品24個,而優質弱筋樣品則飆升到14個,這可能是由于今年檢測機構所測得的蛋白質和濕面筋含量較近紅外檢測值偏低的結果。當采用我們針對近紅外快速檢測對蛋白質、濕面筋含量的自定義標準時,則可判斷強筋樣品7個,中強筋31個,中筋116個,中弱筋34個,弱筋5個,其他樣品7個,似乎更符合我省商品小麥品質定位的分布實況。 王龍俊研究員指出,特別可喜的是,江蘇小麥近兩年送檢的小麥樣品在中強筋品質方面初顯亮點。2018年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發布的31個制作面包的國產小麥品種中,有7個來自江蘇育成并審(認)定,分別為淮麥35、農麥88、明麥133、鄭麥9023、寧麥26、鎮麥12、羅麥10號,有5個品種樣品居然還是一直不被看好具備強筋優勢的淮南麥區的春性紅粒小麥品種。2019年發布的34個制作面包的小麥品種中,有6個來自江蘇育成并審(認)定,分別為淮麥30、農麥88、蘇麥188、鎮麥10號、明麥133、鄭麥9023,另有西農20、中麥578、偉隆169等國審或外省審定的品種在江蘇也有種植,鎮麥9號、鎮麥12等江蘇育成品種在安徽等省種植也達到了面包小麥的指標。 面條小麥中,本省審(認)定品種在本地種植的徐麥33、連麥7號、華麥6號、揚麥23、淮麥33、保麥6號、淮麥35、煙農19、淮麥20等表現出色,另有隆平麥6號、百農207、濟麥22等國審或外省審定品種在江蘇也有良好的面條品質表現,鎮麥12、鎮麥9號、徐麥32、瑞華麥518、淮麥44、淮麥35、連麥2號、明麥1號等江蘇育成品種在安徽、河南等省種植也達到了面條小麥的品質指標。 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楊洪建研究員發布了《2019年江蘇優質稻米產業發展報告》,報告從2019年水稻生產概況、優良食味稻米發展概況、產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稻米產業發展思路舉措方面做了詳細闡述。 2019年江蘇糧食種植面積538.1萬公頃,位居全國第九,總產3 706萬噸,每公頃產量6 887 kg,單產居全國第四。江蘇也是我國水稻生產大省,2019年水稻年種植面積3279萬畝,相較于2018年減少43萬畝;總產1 973萬噸,相較于2018年增加15噸,位居全國前列。單產每畝602公斤,居全國主產省第一。 產業要發展,品牌是基礎;品牌要打響,品質是關鍵。水稻品質包括外觀品質、加工品質、營養品質和食味品質,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因此,食味品質是水稻品質的關鍵。那么,米飯好不好吃跟哪些因素有關呢?要吃到一碗香噴噴的米飯,涉及到品種、產地、栽培、收獲、儲藏、加工、煮飯等方面。首先,要有好吃的品種。好大米是用好品種種出來的。什么樣的品種是好品種?當前,在我國農業實施供給側結構性調整、農村勞動力轉移、糧食收購保護價下調的情況下,好吃、好種、好賣的品種才是好品種。江蘇省好吃的品種屬于軟糯系列,有四大特點:柔、香、糯、甜。米粒飽滿圓潤,潔白如玉;米飯晶瑩剔透,香氣撲鼻,軟糯滑潤,冷不回生,口感極佳。我們稱之為優良食味稻,也就是好吃的稻米。2019年江蘇省優良食味稻種植面積1 352萬畝,相較于2018年增加302萬畝。目前,江蘇各地種植的優良食味品種有南粳9108、南粳5055、南粳46、南粳505、南粳2728、徐稻9號、徽兩優898、寧粳8號、連粳15號、徽兩優996、圣稻22、揚粳805、南粳3908、蘇墾118、揚農稻1號、徽兩優絲苗、蘇香粳100等。南粳9108 656萬畝,占優良食味水稻面積的48.5%,為全省種植面積最大的優良食味品種;其次為南粳5055的251萬畝(18.6%);50萬畝以上的品種還有南粳46、南粳505、南粳2728、徐稻9號,面積分別為68萬畝、60萬畝、53萬畝、52萬畝。 新修訂的優質稻谷GB17891—2017與GB17891—1999相比:增加了秈稻粒型分類,分長粒、中粒、短粒;取消了膠稠度、出糙率、堊白粒率、粒型長寬比指標;修改了質量要求中整精米率、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異品種率、黃粒米含量。“新國標”調減了“四級”大米,調整了定等標準和判定規則。加工精度過高或過低都判定為非等級產品,使企業更加注重提升大米加工質量,避免過度加工;通過調整加工精度,適當放寬碎米率,強調適度加工,提高稻谷出米率。大米“新國標”保留了“品嘗評分值”,將其作為衡量優質大米蒸煮食用品質的定等指標。同時要求標注大米最佳食用期,最大限度提升食味品質,促進水稻種植結構優化調整,倒逼行業加快轉型升級。 對江蘇省優良食味稻米品質進行綜合評定,結合外觀、口感、米飯食味值、硬度、黏度、平衡度、彈性、 蛋白質等品質指標,南粳46綜合評分最高,其次依次為南粳9108、南粳505、南粳5055、南粳2728,蘇秀867和淮稻5號品質綜合評分相對較低。食味值排序依次為南粳46、南粳9108、南粳505、南粳2728,但不同生態區稻米食味值存在差異,常州、鎮江、蘇州、南京、泰州、宿遷、揚州的平均分略高于其它設區市。稻米直鏈淀粉含量從北向南呈下降趨勢,江蘇省南方稻區稻米口感相對好于北方稻區。相關分析表明,稻米綜合得分與蛋白質含量呈極顯著的負相關。綜合排名較高的品種蛋白質含量主要集中在6%~7.5%之間,平均值在6.9%左右。南粳46和南粳9108等直鏈淀粉含量平均值在6.3%~7.5%之間。 目前,江蘇省委、省政府和農業農村廳等部門都十分重視優質稻米品牌打造,農業農村廳連續三屆召開了江蘇優質稻米暨品牌雜糧博覽會暨江蘇好大米品鑒會,遴選出50個“味稻小鎮”,制定了千億元級優質稻米發展規劃。江蘇省糧食與物資儲備局牽頭制定了江蘇省優質大米品牌標準體系和品牌創建方案。射陽大米、興化大米連續兩次蟬聯農業部十大區域公共品牌,蘇州大米、淮安大米、泗洪大米、建湖大米、阜寧大米、海安大米、“金陵味稻”南京地產大米等市、縣區域公用品牌正在崛起。 發展中高端品牌稻米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稻谷生產、加工、產品包裝設計到市場營銷整個過程。面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國內外市場,沒有品牌就不能形成產業規模,沒有產業規模就不能帶動整個產業的進步。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下,發展中高端品牌稻米,推進品牌營銷,實現增值增效、促進農民增收,還需要政府及各級部門的協同推進和稅收、金融、信貸等方面的大力扶持,不斷壯大“蘇米”品牌創建要素實力,持續促進“蘇米”品牌振興。 楊洪建研究員認為,推進優質稻米產業發展的思路舉措主要是“三創、三引領”:即創新思路、創立模式、創響品牌;標準化引領,技術集成引領,服務方式引領。 兩位院士給江蘇江蘇稻麥品質報告與產銷對接方面的工作給與指導點評,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程順和院士就江蘇小麥品質提高提出他的看法,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從品種優選方面下功夫,才能徹底改變小麥強筋不強、弱筋不弱的狀況。揚州大學農學院張洪程院士就江蘇的優質稻米發展的形勢做了專家點評,提出他的獨到的建議。 四、2019南方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年會 由靖江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這次會想告訴我們:在靖江,亞熱帶濕潤氣候給與了弱筋小麥舒適的溫度、恰到好處的霜凍、以及至關重要光照。在這片詩意棲居的土地上,經驗豐富的農民不驕不躁,守望麥田,從涼秋到盛夏,通過節本調優,精確定量栽培,弱筋小麥在靖江一直保持著純正的血統,如今,靖江擁有弱筋小麥生產基地18個,種植面積28萬余畝。每年50萬噸弱筋小麥從靖江港口輸出。 靖江,地處內河運輸和海運的交接點上,身后的蘇北和江淮平原是全國小麥的主產區。52.3公里的長江岸線獲批國家一類開放口岸,依江而建的靖江糧食物流產業園,坐擁五萬噸級碼頭泊位4個。四萬噸級專用油品泊位2個,五千噸級內貿泊位6個,內貿糧食吞吐量達到1600萬噸,園區內,江蘇華穗糧食有限公司、揚子江現代糧食物流有限公司、南方小麥交易市場、華穗糧油檢測公司、龍威糧油港務等企業各司其職。靖江港一躍成為國內最大的國產弱筋小麥集散地、長江中下游最大的小麥集散地。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四通八達的水運體系、精準完善的港口物流,造就了今日靖江弱筋小麥在全國的無可替代,也助推靖江成功申報“中國好糧油”行動示范縣項目,在不遠的將來,人們將看到靖江糧油優質品質率和農民種植收益的顯著提升。 現代機械的加盟,讓弱筋小麥的天性被徹底解放。在中糧、益海嘉里等低筋面粉的車間里,靖江農田長出的低筋小麥經加工,成為達利園、奧利奧、達能等品牌食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2019年度中國小麥產業發展暨質量發布年會綠色發展論壇 全國農技中心糧食處呂修濤處長主持這次會議,他感嘆小麥發展的這20年,是我國小麥快速發展的20年,是產量和品質提升的20年。正是這20年來,小麥的品質不斷得到提升,區域布局不斷得到優化,專業品種不斷得到呈現,標準體系不斷得到完善,產銷對接不斷得到深化。 大會邀請美國小麥協會亞太區市場總監Jeff Coey 寇杰重點介紹美國有代表性的高品質小麥品種,“硬紅春”麥和“軟白”麥。硬紅春麥硬胚乳、紅色麩皮,蛋白含量12%~15%,具有筋力強、延展性好、吸水率高的特點,常作為“改良劑”使用,配麥效果極佳,是爐火面包、餐包、牛角面包、百吉餅、披薩餅的主要材料。軟白麥軟質胚乳,白色麩皮(粉色漂亮,出粉率高),蛋白含量8.5%~11.5%,弱面筋,具有低水分、含雜量低、制粉性能極佳的特點,是蛋糕、點心、曲奇餅干、谷類食品、扁平面包、梳打餅干的主要材料。這兩個類別的小麥和中國的小麥在食品市場上是互補的關系。特別高蛋白、強筋的硬紅春麥和特別低蛋白、弱筋的軟白麥主要針對烘焙食品。這兩種小麥質量優異、穩定,供應可靠,可針對要求特別高的亞洲市場。太平洋西北地區擁有高效的物流體系:鐵路和水路運輸,波特蘭出口亦有運費低和航程短等優勢。最后,寇杰總監指出他們基于小麥最終用途品質制作優選小麥品種手冊,結合檢驗和統計上有效的分析來指導育種計劃,為種植者制作優選品種指南,將育種工作轉化為優質糧食,以供出口。 來自澳洲莫道克大學研究員楊榮昌博士對澳洲小麥科研管理、生產、分級及出口情況進行介紹。澳洲小麥品質改良貫穿整個產業鏈,澳洲農作物的研究經費來源主要是農民賣糧時的研究經費征收款,以及聯邦政府給予的1:1的配套經費,統一由谷物研究與開發公司(GRDC)管理。每年根據市場和生產需要,設立優先研究項目,公開向全社會招標,主要是大學和科研機構,也有私人公司或者個人申請。GRDC在預育種研究方面的投資是發現和驗證新的基因,分子標記和性狀,并將這些成果無賞地提供給商業小麥育種項目,重點是那些對澳大利亞小麥種植者產生最大影響的關鍵性狀。 小麥是澳大利亞糧食產業中最大的作物,在月牙形的南部和東部地區生長,被稱為澳大利亞谷物帶。澳大利亞每年生產約2 500萬噸的小麥,占全球年度產量的3.5%,西澳大利亞州和新南威爾士州是最大的生產州。澳洲小麥具有這些特點:① 含水量低、出粉率高;② 干凈,灰分低;③ 沉降系數高;④ 面粉加工的產品色澤好看,而且顏色穩定。 小麥的最終用途取決于硬度、蛋白質含量和質量,小麥的分級主要是基于蛋白質的含量。澳洲小麥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前5位為印度尼西亞、越南、中國、菲律賓、韓國。70%澳洲小麥出口,占國際小麥交易量的14%。 2004—2019年,全國小麥產量及播種面積相對平穩增長,總產量維持在1.3億噸左右。國家小麥產業技術產業經濟研究室、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韓一軍教授從生產、流通、消費、貿易、供求和政策6個方面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小麥產業近年來的發展形勢,指出小麥產業發展的兩個方向:找準定位、抓好生產。 基本原則保證小麥、水稻兩大口糧絕對安全。他也指出了調整思路的重要性,(1)生產布局調整:加強糧食主產區建設,建設一批高產穩產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科技和物質裝備水平,不斷夯實糧食產能。(2)市場需求調整:針對我國目前小麥產業的生產結構,優先發展強筋弱筋小麥。(3)生產模式調整:繼續推進土地流轉,提高小麥生產戶均規模和專業化程度,加快推廣先進機械等技術裝備在小麥生產中的應用,提高小麥生產階段的質量。(4)收儲環節調整:在糧食收購以及儲藏環節,盡量做到專種專收專儲,避免因為混收混儲所帶來的小麥品質不穩定等現象。 基本思路:穩定總產、提高質量、提高效益、提高競爭力。(1)首先加大抗病、抗蟲小麥育種力度,其次,生產環節加強小麥病害蟲害預警監測工作,最后,將烘干機等設備加入到農機補貼行列,保護小麥存儲品質。(2)繼續推進土地流轉,推動機械化作業,提高小麥勞動生產率,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產者效益。(3)節約成本,在穩定單產的水平上,降低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的投入,提高生產資料的利用率。 揚州大學農學院/揚州大學小麥研究中心、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郭文善教授對小麥生產特點、小麥生產關鍵技術進行介紹。小麥生產特點呈現以下特點:(1)主產省效應更加明顯的特點,河南、山東、安徽、河北、江蘇這5省份“十二五”期間小麥面積達2.4億畝,占66.2%,總產量達0.93億噸,占75.4%;(2)優質專用小麥持續發展,全國優質小麥播種面積占播種總面積的比例達到30%,河南省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優質小麥達到1 200萬畝,河北省強筋麥種植面積達到300萬畝左右,西南冬麥區釀酒和膨化食品專用小麥基地建設發展迅速;(3)綠色高質高產高效技術應用各具特色、針對性強、效用顯著,在節種、節肥、節水、節藥、省工等綠色生產技術研究與推廣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結合選用全國各地選育的一批適合現代小麥產業需求的優質專用與綜合抗性強的品種,集成組裝了不同生態區域的小麥綠色增產模式并在大面積生產中示范推廣應用。 在分析小麥生產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后,郭文善教授對小麥生產提出6項建議:(1)穩定主產區小麥生產、抓緊缺專用類型。穩定黃淮海、長江中下游等主產區冬小麥,大力發展市場緊缺的用于加工面包的優質強筋小麥和加工餅干蛋糕的優質弱筋小麥,帶動用于加工饅頭、面條的中筋或中強筋小麥品質提升。(2)提升品質定向調控技術。提高目標品質的實現率、穩定性、一致性,提供符合市場與消費者需求的商品小麥。(3)加強關鍵高效技術研發與應用。進一步優化小麥機播壯苗、高效施肥與節水灌溉等核心技術,提高抗逆應變與病蟲草安全防控技術能力,抗逆保豐,實現常年高產、災年穩產。(4)強化突破性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加大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輕簡化、少人化、智能化技術研發力度,發展智慧麥作,適應新時代新形勢。(5)開展特色專用小麥的開發,豐富面制食品。(6)優化做強產業鏈各環節,提高麥業整體效益。最終需要達到的目標是根據市場的需求,鏈式開發品牌品味,數量上滿足需要,品質符合需求,使小麥產業鏈各環節增值高效。 消費者的需求就是食品人努力的方向。尼爾森健康與食品成分意見調查顯示,中國大約有70%的受訪者有特定的飲食需求,他們會控制或拒絕攝取某些食物或食材成分,這一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4%)。此外,82%的中國受訪者愿意花更多的錢購買不含有不良成分的食物,而這一比例同樣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8%)。中國人經歷了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健康的過程,吃得健康成為國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一部分!中糧集團廈門海嘉面粉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艷認為,食品行業“大營養、大健康”的時代背景引導大規模、大業態、大市場、大龍頭、大集群、大安全、大品牌、大科技這8大趨勢,中糧集團基于此,從原料提供者角度推出了面粉創新方案,包括黑麥方案、青稞方案、熟化胚芽方案、熟化麥麩方案、有機原料方案。 專用粉對小麥品質的有特定需求,那么有哪些指標進行衡量?小麥品種繁多,品質各異,特性顯著,小麥進入面粉廠后經過一系列的檢測,除去常規檢驗指標和粉質拉伸指標是必檢指標,吹泡指標和粘度指標是作為選檢指標。在眾多小麥指標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指標主要有:嘔吐毒素、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微生物。與“經濟效益”相關的指標主要有:① 容重。一般容重越高、出粉率越高,增加經濟效益;② 千粒重。千粒重較小則說明小麥籽粒較小,在小麥清理時容易被清理掉,降低小麥利用率,降低經濟效益;③ 水分。小麥水分低則可加水多,增加毛麥出率,增加經濟效益;④ 雜質。除小麥以外的即為雜質,雜質含量越高則小麥利用率越低,降低經濟效益;⑤ 不完善率。包括“赤霉率”、“病斑率”、“破碎率”、“發芽率”等,通常赤霉粒會被“色選機”清理掉,“破碎粒”會被清理篩清理掉,因此而影響小麥利用率,降低經濟效益。與“加工性能”相關的指標主要有:硬質率和無機雜。與“產成品品質”相關的指標主要有:降落數值、粘度指標、吹泡指標、粉質拉伸指標;這些指標通常與小麥的烘焙效果與蒸煮效果相關,且國標、企標中都有一定要求,是判斷小麥品質的輔助手段。高筋類小麥通常做“面包實驗”來判斷烘焙效果的優劣,低筋類小麥通常做“蛋糕實驗”來判斷烘焙效果的優劣,中筋類小麥通常做“饅頭實驗”來判斷蒸煮效果的優劣。最后,她指出“好產品”離不開“好面粉”,“好面粉”依賴于“好原料”,“好原料”取決于“好環境”(市場環境),“好環境”需要行業人的共同努力。國產小麥的品質還需要深入挖潛,只要品質足夠“純”,就一定可以用得好,創新是發展的第一杠桿。對于面粉產品而言,麥源品質的穩定是保證產品品質和市場的關鍵。 靖江是國內重要小麥集散地,黃淮海小麥流向東南沿海的主通道之一,年小麥流通量500萬噸。江蘇華穗糧食有限公司作為國內有影響力的優質小麥供應商,年小麥經營量120萬~150萬噸。南方小麥交易市場總經理張春良對2019年國內小麥流通與市場進行介紹。黃淮海通道小麥年流出量約6 000萬噸:主要品種是小麥,主要流向華東、華南、西南和西北地區。2019年小麥托市收購量超過2 200萬噸,安徽514萬噸,江蘇370萬噸左右,河南934萬噸左右。2020年主產區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為1.12元/斤,保持2019年水平不變;自2020年起對最低收購價小麥限定收購總量;限定收購總量分兩批次下達,第一批3 330萬噸,不分配到省;第二批370萬噸,視收購需要具體分配到省。 大型面企持續擴張產能,行業整合加速前進。中小型面粉加工企業加快轉型升級,調整產品結構,圍繞細分市場開拓區域特色產品,提升產品質量和打造產品品牌。根據《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9-2028)》預測,隨著人口增加、消費升級和食品加工業發展,國內小麥消費呈現增長態勢,未來10年年均增長1.0%,2028年國內小麥消費總量將達1.40億噸左右。 六、2019年度中國小麥產業發展暨質量發布年會現場觀摩集錦 現場觀摩,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南方小麥交易市場(一樓物流航運平臺、好糧油展示廳、三樓交易大廳) 本次大會是繼我國成功舉辦優質專用小麥產銷銜接會、中國(鄭州)小麥交易會、中國(靖江)小麥產業發展年會以及2007年及2018各年度小麥質量鑒評與信息發布會后,又一次小麥產業發展的盛會。會議延承“聯合、協作、創新,升華中國麥業”的宗旨,進一步構建了小麥產前、產中、產后信息交流平臺,創新多部門、多行業、多環節協作開發,引導創建優質小麥規模生產基地,加快小麥物流與產銷銜接,促進了多邊貿易發展,提高了國產小麥及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壯大振興我國小麥產業并保持持久穩定的發展。 |
![]() |
![]() |
相關閱讀 |
辣椒落花落果、果實畸形、枯黃啥原因?怎么解決? |
2,4-D原藥FAO新標準正式發布 |
農藥:市場需求量年增8%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