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莖螟有哪些為害癥狀?該如何防治? |
來源:網絡 2019-12-24 14:50:00 |
甘薯莖螟又稱為甘薯蠹野螟、甘薯蠹蛾、甘薯藤頭蟲,是生長期間出現的一種蟲害,常常導致甘薯的品質及產量的下降,給農戶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本文將就此為大家做詳細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農戶們更好的應對該蟲害。 為害癥狀: 幼蟲蛀入薯莖食害,造成中空膨大的蟲癭,常導致薯蔓折斷而妨礙養分輸導,影響甘薯的正常生長與結薯。 發生規律: (1)發生世代:甘薯莖螟在福建、廣東1年發生4~5代。(2)越冬及蟲源:在福建同安以部分第4代和第5代幼蟲在冬薯(苗)的薯蔓蟲癭內與薯塊中越冬。(3)發生因素:①栽培因素。甘薯莖螟的發生與甘薯品種、栽插期及栽培制度有密切關系。據廣東調查,凡春薯于3月前栽插的受害最重,4月中旬前栽插的次之,4月下旬以后栽插的最輕。秋薯則以7月中旬前栽插的比7月下旬栽插的受害為重。冬薯一般受害輕。甘薯莖螟屬寡食性害蟲,實行大面積輪作有明顯抑制其發生為害的效果。如玉米、水稻與甘薯輪作,可明顯地減輕其為害。此外,凡莖蔓粗大、組織柔嫩的品種,如雜交18、禺北白等易受此蟲為害,而莖蔓堅實的品種,如面粉薯、白心雞爪薯等則受害甚輕;一般旱地薯比水田薯受害重,黏土田又比砂質田的甘薯受害重。 ②天敵。甘薯莖螟的天敵有捕食其幼蟲、蛹的紅螞蟻;捕食其幼蟲的黃緣青步甲、黃斑青步甲;寄生其蛹的無斑黑點瘤姬蜂、螟黑點姬蜂等。 形態特征: (1)成蟲:成蟲體長13~17mm,翅展30~40mm。頭部淡紅褐色,體翅銀灰色,腹部背面有成對的淺黃褐斑,末端5節兩側均有1叢毛簇,向外突出。前翅基部至中脈以下有不規則的紅褐色斑紋,中室中央及末端有白色透明的1大2小斑紋,二者之間有1紅褐色斑點,近外緣處有2條黃褐色波狀橫線,緣毛白色;后翅基部、臀角與頂角有不規則的紅褐色斑,中室端脈斑不規則,褐色,有黑邊與內緣連接,翅外緣有2條不規則的彎曲褐色條紋,臀角及頂角和緣線有深褐色波狀線條,緣毛白色。(2)卵:卵扁橢圓形,長約1mm,初產時為淡綠色,后漸呈淡黃褐色,于孵化前1~2天卵表面出現紫色斑點。(3)幼蟲:幼蟲初孵化時,頭部黑色,2齡以后為黃褐色,末齡幼蟲體長26~30mm,頭部紅褐色,胸腹部黃褐色略帶紫色。從第2節以后各節均有12個隆起的毛片,其中在背面有4個,呈梯形排列,兩側氣孔周圍各有4個。(4)蛹:蛹體長15~16mm,初化蛹時為淡黃色,后呈紅褐色。頭部突出,翅芽達第6腹節末端,胸背中央縱隆起,腹部末端鈍圓,有細鉤狀毛8根。 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①清潔田園及時處理殘株遺薯以消滅越冬蟲源。②實行大面積輪作以切斷其食料來源,可有效地抑制其發生為害。③選用抗蟲品種,用基部分枝性強的高產抗螟品種。(2)生物防治:于幼蟲發生期,在薯田釋放紅螞蟻防治,對此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3)藥劑防治:①在剪苗前1~2天,采用90%晶體敵百蟲或40%樂果乳油 800~1 000倍藥液噴灑薯苗;或栽插前先把薯苗放入上述藥液中浸漬1~2分鐘后撈起晾干后栽插,以消滅薯苗上的卵與初孵化的幼蟲。②在甘薯生長前期,于成蟲羽化高峰期后第5~7天,采用上述藥液噴1次,隔5~7天噴1次,可有效地消滅初孵化幼蟲。 |
相關閱讀 |
早稻旱育秧死苗的原因及其應對措施 |
如何提高李子坐果率 |
如何讓水稻增產飽穗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