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煙草赤星病的癥狀、病原、發病規律及防治措施 |
來源:網絡 2020-1-13 17:01:00 |
赤星病是煙草主要病害之一,在各種植產區普遍發生,一般年份發病率為20%~30%,嚴重時發病率達90%,能夠導致煙草減少產值達50%以上。那么,農戶們該如何防治煙草赤星病呢?以下內容將帶領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相關知識,供農戶們參考。 癥狀: 煙草赤星病多發生于煙葉成熟期,主要為害葉片,莖桿、花梗、蒴果也可受害。赤星病先從煙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生,隨著葉片的成熟,病斑自下而上逐步發展,最初在葉片上出現為黃褐色圓形小斑點,以后變成褐色。病斑的大小與濕度有關,濕度大則病斑大,干旱則小,一般來說最初斑點直徑不足0.1 cm,隨著病斑逐漸擴大可達1~2 cm。病斑圓形或不規則圓形,褐色,有明顯的同心輪紋,邊緣明顯,外圍有淡黃色暈圈。濕度大時,病斑中心有深褐色或黑色霉狀物。莖桿、蒴果上也會產生深褐色或黑色圓形、橢圓形凹陷病斑。 病原: 由半知菌亞門鏈格孢屬真菌引起的,目前鑒定的病原主要包括鏈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長柄鏈格孢(A. longipes)和細極鏈格孢(A. tenuissima) 、鴨梨鏈格孢A. yaliinficiens等。 菌絲無色透明,有分隔,直徑3~6 μm。分生孢子梗淺褐色,單生或叢生,聚集成堆,形狀多為直立,部分為屈膝狀,合軸式延伸,上面有多個明顯的孢痕,有1~3個橫隔膜。分生孢子萌發初期的顏色較淺,成熟后變成淺褐色,呈卵圓形、橢圓形、倒棒錘狀等,有1~7個橫隔膜,1~3個縱隔,有時微彎曲,喙孢長短不等,在孢子鏈末端的分生孢子較小,橢圓形或豆形,只有一個分隔。分生孢子的形狀大小因其菌齡和產生孢子時間長短不同有很大差異,文獻報道的長度范圍為66~100 μm,寬度為3~20 μm,一般為(35~50)μm×(8~15)μm。分生孢子梗大小為(25~65)μm×(5~6)μm,喙孢長度為6~46 μm。 發病規律: 煙草赤星病具有潛育期短、單斑產孢量大,流行迅速的特點,因此監測其發生流行規律,預測病害發展趨勢是經濟有效防治病害的前提,分析流行因素是病害預測的基礎。以往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煙草進入感病期的前提下,各種流行因素(溫度~濕度~降水等)若有利于病害發展,就會造成流行,其中與降雨關系尤為密切,在適宜溫度條件下潮濕、多雨,赤星病發生尤為嚴重。連續多雨,此病發生早且重。 防治措施: 1.藥物防治 煙草赤星病發病快、易傳播,采用藥物預防治理仍然是防治赤星病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使用了藥物,又會對煙葉等造成藥物殘留等二次污染,也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破壞。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因其安全無污染等優點,受到廣大種植戶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視,是當前病蟲害防治的研究熱點之一。有研究表明,利用植物的誘導抗性和某些微生物的次生代謝產物進行煙草赤星病的生物防治, 效果顯著。 3.物理防治 根據赤星病的發病條件,改善種植環境,降低種植密度,加強植株之間的通風,從而降低田間的濕度,從源頭上降低赤星病的發病幾率。 同時還可以在煙株之間種植其他作物,來提高煙株之間的間距,增強通風效果,降低濕度,同時其他作物還可以控制煙田內土壤中病菌的數量,從而達到防治效果。加強對于煙田的管理和控制,采收完煙葉后,及時清理煙莖和殘留的廢葉等雜物,對煙田進行清理和消毒,盡可能地控制病原體的擴散和存活。 |
![]() |
![]() |
相關閱讀 |
板栗天牛的為害癥狀死、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 |
花生根部病害的防治法 |
高粱紅條病的發病特征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