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斑須蝽的危害、生活習性、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 |
來源:網絡 2020-4-2 14:24:00 |
水稻斑須蝽又稱細毛蝽、臭大姐,在全國各水稻種植產區均有發生,容易給農戶們造成極大的損失。本文為大家總結了水稻斑須蝽的危害、生活習性、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希望能夠幫助農戶們更好的應對該蟲害。 危害: 以成蟲和若蟲刺吸嫩葉、嫩莖等部位汁液,嚴重時致葉片卷曲,嫩莖凋萎。 生活習性: (1)成蟲。成蟲行動敏捷,具有群聚性。在強的陽光下,常棲于葉背和嫩頭,陰雨和日照不足時,則多在葉面、嫩頭上活動。成蟲具有弱趨光性,有假死性。一般不飛翔,如飛翔其距離也短,一般1次飛移3~5m。成蟲白天交配,可交配多次,交配后3天左右開始產卵,以上午產卵較多。成蟲需吸食補充營養才能產卵,即吸食植物嫩莖、嫩芽、頂梢汁液,故產卵前期是為害的重要階段。(2)幼蟲。1齡若蟲群聚性較強,聚集在卵塊處不食不動,需經2~3天蛻皮后才開始分散取食活動。 發生規律: (1)世代。吉林每年發生1代,遼寧、內蒙古、寧夏每年發生2代,黃淮以南地區每年發生3~4代。(2)越冬。以成蟲在田間雜草、枯枝落葉、植物根際、樹皮及屋檐下越冬。(3)氣候。冬季氣溫偏高,雨雪較少,利于成蟲越冬。早春氣溫回升快,特別是4月中旬與5月上中旬氣溫偏高,降雨量偏少對其發生有利。氣溫24~26℃、相對濕度80%~85%利其發生。暴風雨對其有沖刷作用,使蟲口下降。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小麥與油菜間作、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等作物插花條帶種植,每一條帶10~15m,可優化生態環境,創造有利于天敵生存繁衍的條件,提高天敵對斑須蝽的自然控制能力。煙田應及時打頂、抹杈,減少其為害場所,從而降低蟲口基數。結合田間管理,人工捕捉成蟲,抹殺卵塊,消滅未分散的低齡若蟲,可減輕田間受害程度。 2、物理防治。利用成蟲趨光性,誘殺成蟲。在成蟲發生期,特別是發生盛期,用黑光燈誘殺,燈下放一水盆,及時撈蟲。 3、藥劑防治。低齡若蟲盛發期噴5%高效大功臣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若在成蟲產卵前連片防治效果更好。 |
相關閱讀 |
草莓疫霉果腐病的病原、危害癥狀、發生因素及防治方法 |
保護地種植南瓜需掌握的幾種技術 |
巧治棉花猝倒病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