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農業農村部農藥管理司(種植業管理司)發文稱,為指導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制定尚無登記農藥可用的特色小宗作物的臨時用藥措施,確保膳食風險可控,同時,降低特色小宗作物用藥登記成本,調動農藥企業的登記積極性,加快解決我國特色小宗作物“無藥可用”“無標可依”難題,農業農村部農藥管理司在組織廣泛調研、專家論證和殘留驗證試驗的基礎上,編制了《特色小宗作物農藥殘留風險控制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技術指南》)。

此次《技術指南》對不同作物上農藥使用成分、劑型、單次最高用量、使用次數,施藥方法等做了詳細規定。
記者梳理發現,此次技術指南操作共有526條,涉及作物上百種,涉及農藥成分63種,劑型以水劑、懸浮劑、可濕性粉劑、乳油居多,且多以常規化合物為主。
其中,殺蟲劑出現較多的有阿維菌素、吡蟲啉、啶蟲脒、氟蟲胺、氟啶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涉及作物包括荔枝、芒果、甘蔗、火龍果、絲瓜、南瓜、豇豆等;殺菌劑有百菌清、吡唑嘧菌酯、嘧菌酯、氰霜唑、咪鮮胺,涉及作物有大蔥、枸杞、人參、冬瓜、菠蘿、甘蔗、火龍果等。
目前,《特色小宗作物農藥殘留風險控制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正處于征求意見中。農業農村部農藥管理司已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發函,要求各地提出修改意見并于2020年4月17日前將紙質版和電子版提交農業農村部農藥管理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