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稻蝦共作會形成新的雜草群落,需要對雜草進行防控 |
來源:農藥市場信息 2020-5-21 9:55:00 |
短期稻蝦共作對稻田雜草的抑制作用明顯,長期的稻蝦共作會逐步形成新的雜草群落結構,需要采取對應的雜草防控措施…… 稻蝦共作是一種新型的稻田種養模式,對稻田雜草具有一定的減除作用,但是缺乏長期的調查研究數據,關于不同稻蝦年限對于稻田雜草群落多樣性的相關研究甚少。 為探究稻蝦共作對稻田雜草群落組成及物種多樣性的影響,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運用植物群落生態學的方法,通過調查區域在1年(RC1)、2年(RC2)、4年(RC4)和9年(RC9)等4個不同稻蝦共作年限稻田和1年小區控制試驗稻田(CK)田面和田埂雜草物種數變化、雜草數量變化以及雜草蓋度變化,研究了不同稻蝦共作年限稻田雜草的群落變化特點及控草效果。 結果顯示: 稻蝦共作稻田的雜草生物多樣性指標隨年限增長表現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趨勢,CK的Simpson指數和Shannon多樣性指數雜草優勢度顯著高于稻蝦處理,RC4處理最低。Pielou均勻度指數RC9處理顯著高于其他年限稻蝦田,但與CK處理無顯著差異。 隨稻蝦共作年限的增加,稻田雜草總數表現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趨勢,均顯著低于CK處理。不同種雜草的重要值(I值)隨稻蝦共作年限增長呈現不同的規律,千金子、稗草、雙穗雀稗和飄拂草的I值隨年限增加先降低后增加,通泉草、空心蓮子草、鱧腸、鴨舌草等的I值在稻蝦共作稻田中表現出小于水稻單作稻田并逐年降低的規律。 在大田控制試驗中,經過1年稻蝦共作模式后,稻田田內和田埂的雜草物種數、雜草個體數和蓋度均顯著降低。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短期稻蝦共作對稻田雜草的抑制作用明顯,長期的稻蝦共作會逐步形成新的雜草群落結構,需要采取對應的雜草防控措施。 |
![]() |
![]() |
相關閱讀 |
深度擴展,全鏈參與,農藥行業轉型升級步入新征程 |
武漢加強菜籃子監管 農藥使用將降一成 |
水稻稻瘟菌互作過程新機制,或為稻瘟病防控提供新思路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