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蠶豆炭疽病怎么防治?具體措施有哪些? |
來源:網(wǎng)絡(luò) 2020-5-27 16:36:00 |
蠶豆炭疽病是一種常見病害,常常導(dǎo)致蠶豆品質(zhì)及產(chǎn)量的下降,給農(nóng)戶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因此,農(nóng)戶們必須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治。今天小編將帶領(lǐng)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蠶豆炭疽病的癥狀、病原、發(fā)病規(guī)律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癥狀: 為害蠶豆葉、莖及莢。葉片染病初在葉上散生深紅褐色小斑,后擴展為1~3mm,中間淺褐色,邊緣紅褐色,病斑融合成大斑塊,大小10mm,病斑圓形至不規(guī)則形,多在葉脈范圍內(nèi),病葉很少干枯;莖和葉柄染病,初生紅褐色小斑,由幾mm擴展到10多mm梭形至長形斑,中間暗灰色,四周褐色,稍凹陷;莢染病開始產(chǎn)生紅褐色至黑褐色小斑,后漸擴大,最后形成多角形或圓形斑,病斑中央灰色,四周紅褐色。 病原: 病原物為半知菌亞門真菌豆刺盤孢菌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 (Sacc.et Magn.) Briosi et Cav.。有性態(tài)為子囊菌亞門真菌菜豆小叢殼Glomerella lindemuthianum (Sacc. et Magn.) Shear et Wood。在MA培養(yǎng)基上菌落圓形,平坦,邊緣整齊,氣生菌絲稀疏,團絮狀,白色,菌落背面不變色;菌落中散生菌核狀子座,內(nèi)生子囊殼;子囊殼近球形,無喙,無側(cè)絲;子囊簇生,棒狀,直或稍彎,子囊壁單層,頂部略厚,成熟后壁消解;子囊孢子臘腸狀,無色單胞,兩端漸狹,端鈍圓,具1油球,附著咆褐色,四邊不規(guī)則,寄生在蠶豆等豆科植物上。在PDA培養(yǎng)基上,菌叢褐色或黑褐色至近黑色,生長速度慢于膠胞炭疽菌,氣生菌絲褐色,培養(yǎng)基背面黑色,粘分生孢子團蜜黃色,在扁豆上具剛毛,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產(chǎn)孢細胞瓶梗狀;分生孢子單胞無色,圓筒形兩端鈍,萌發(fā)時產(chǎn)生棍棒形至近圓形附著胞,淺褐色。除侵染蠶豆外,還可侵染扁豆、刀豆和豇豆。 發(fā)病規(guī)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潛伏在種皮下或以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地面上越冬。翌年播種帶病種子引致幼苗子葉或嫩莖染病,病部產(chǎn)生的分生孢子通過昆蟲及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豆莢染病,病菌透過莢殼進入種皮,致種子帶菌,成為翌年初侵染源。氣溫17~20℃,相對濕度100%利于發(fā)病,生產(chǎn)上溫涼多濕或多雨、多露、多霧及地勢低洼、密度過大、土壤粘重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選留無病種子,從無病莢上采種,必要時進行種子消毒,用45℃溫水浸種10分鐘或40%福爾馬林200倍液浸30分鐘,然后沖凈晾干播種。也可用種子重量0.3%的50%福美雙粉劑或0.2%的50%四氯笨醌、0.2%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2)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以減少菌源。(3)提倡使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重病田實行2~3年輪作,適時早播,深度適宜。間苗時注意剔除病苗,加強肥水管理。(4)對舊架桿應(yīng)在插架前用50%代森銨水劑1000倍液噴淋滅菌。(5)發(fā)病初期開始噴灑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9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1︰1︰240倍式波爾多液,隔7~10天1次,連續(xù)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用用藥。 |
![]() |
![]() |
相關(guān)閱讀 |
淺談青花菜種植方法 |
防治西瓜絲核菌立枯病須知 |
鮮食玉米的科學栽培要點 |
![]() |
首頁 | 快訊 | 產(chǎn)品庫 | 廠家?guī)?/a>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