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機中尋機遇,農藥行業如何在殘酷競爭中求生存? |
來源:中農立華原藥 2020-7-1 7:48:00 |
6月結束,市場即將進入淡季,終端制劑市場逐步消化庫存,疊加西北、東北新增產能的釋放,預計農化行業在新一輪洗牌前,將持續殘酷競爭狀態。 如何在殘酷競爭中求生存,在危機中尋機遇,是當下農藥行業必須要直面的問題。 自上世紀90年代,我國農藥行業受益于國家對行業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以及不斷承接發達國家產能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農藥產量和銷售額逐年攀升,我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農藥生產國和出口國。 截至2019年底,我國登記產品涉及企業1941家(其中境外企業120家)。規模以上企業771家(2018年統計其中化學原藥635家,生物化學農藥及微生物農藥136家)。目前登記的有效成分種類大約700種(其中生物農藥大約100多種,化學農藥品種大概500多種),幾十種劑型,1000多種制劑。 目前面市的農藥產品種類基本恒定,近2000家企業產品同質化嚴重,自主開發的氛圍并不濃厚,更多熱衷于登記較有市場的過專利期的仿制產品。致使監管部門不斷提升登記門檻、限制登記數量。 農藥產業和其他行業一樣,創新是硬道理。我國是世界上生產農藥數量最多的,不僅可滿足本國農藥使用需求,并且總產量的半數可供出口,也是名副其實的農藥出口大國。但我國出口的農藥產品中,仿制品占90%,創制產品僅占10%。目前中國農藥專利申請總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但我們也注意到國外的專利申請重點在于新化合物研發,而國內農藥專利申請則以化合物的應用研究為主。我國農藥創新研究在自主知識產權分子靶標研究方面,都與國際前沿有一定差距。 誰擁有技術,誰就擁有未來。雖然我國新農藥研發力量長期以來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學,但已有少數企業開始了新農藥品種的研究開發,并擁有了自己的專利產品。那些符合環保要求、擁有創新能力的農藥企業必將走到行業的龍頭位置,通過自身技術優勢鞏固市場份額,同時加強新技術新用途的研發,從而實現企業自身的良性循環。而一味模仿跟風,則難逃被市場淘汰的厄運。 市場反應能力也決定了企業的命運走向。耕地在減少,種植農戶在減少,種植結構不斷調整,這都對農藥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產品種類和數量是否及時準確、渠道是否多維有效、包裝是否由標準化向定制化過渡,售后服務技術指導等增值服務是否有效增加了客戶黏性…… 中國農業和糧食國際化及農藥減施的國家戰略都將對農藥行業的未來具有深遠影響,社會環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及行業負面事故的發生都給三廢排放較大的農藥行業帶來了較大沖擊,客觀上也加速了行業整合速度,農藥行業轉型升級刻不容緩。目前農藥生產正在向園區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產能由東部沿海地區向西北、東北等具有土地資源和政策優勢的地區發生轉移。 我們也注意到在新建農化項目中兩種趨勢比較明顯:一方面行業龍頭企業新建基地配套中間體,擴大產能強化競爭力;另一方面中間體企業和原藥企業強強聯合,合資成立新公司。但也有不少制劑企業在市場下行階段,保持謹慎態度,著眼于配方的篩選以及助溶劑的優化來提高產品效果,結合線上線下模式拓展銷路,力求在細分領域取得優勢,以保存實力應對行業大洗牌的來臨。 未來具有較強實力的原藥企業向制劑領域發展,而制劑企業向上游原藥生產方向延伸,拓展產業鏈條,農藥行業集中度將逐步提升,這有利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并帶動原藥合成工藝及制劑水平的提升,增強國際競爭力,或許將成為我國農藥行業未來發展方向和出路。 我們有理由相信具有規模優勢、品種優勢、技術優勢、市場優勢及品牌優勢的全產業鏈企業必將在機遇中誕生,并憑借自身優勢和全方位抗風險能力,擁有行業話語權,并給行業后來者制造極高的進入門檻。 這是一個最差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危機中蘊藏機遇,變革中帶來生機。 |
相關閱讀 |
農藥標簽和說明書管理辦法》修訂研討會在京召開 |
實施生物農藥補貼 推動生物農藥使用效果明顯 |
最高法:從嚴懲處農資制假售假犯罪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