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后的有機磷類火槍手——毒死蜱,未來路在何方? |
來源:磊子侃農藥 2020-7-3 8:34:00 |
毒死蜱是由美國Dow Chemical(陶氏化學)公司于1965年開發并商品化的含氮雜環的有機磷酯類農藥殺蟲劑…… 中文別名:樂斯本,氯吡硫磷, O,O-二乙基 O-3,5,6-三氯-2-吡啶基硫代磷酸酯。分子式為C9H11Cl3NO3PS。 作用機理 毒死蜱為觸殺、胃毒作用殺蟲劑,由于揮發度相對較高,所以也有熏殺作用。毒死蜱是一種神經毒劑,抑制乙醜膽堿酷酶活性,使神經突觸部位大量乙酷膽堿積聚,致使突觸后膜不斷激活,神經纖維長期處于興奮狀態,正常的神經傳導受阻,從而使昆蟲中毒致死。具有觸殺、胃毒、熏蒸三重作用方式。 作用靶標 毒死蜱是廣譜性殺蟲劑,作為衛生殺蟲劑在家庭中用來防治白蟻和蟑螂等;作為農用殺蟲劑,可有效防治水稻、蘋果、蔬菜等方面的螟蟲、韭蛆等 100 余種害蟲。 使用方法 1.用40.7%乳油兌水100-150ml噴霧,防治菜青蟲,小菜蛾、斜紋夜蛾等害蟲; 2.用40.7%乳油60-120ml兌水噴霧,防治稻縱卷葉螺、稻飛風、稻癭蚊等水稻害蟲; 3. 40.7%乳油50-75ml兌水噴霧,防治粘蟲等小麥害蟲; 4.果樹防治:乳油40.7%稀釋1000-2000倍,噴霧防治柑橘潛葉蛾、紅蜘蛛;稀釋倍噴霧防治桃小食心蟲、山楂紅蛛、蘋果紅蛛等。 風險 截止1995年,美國環保局(USEPA)收到249起關于毒死蜱污染事件的案件,投訴者認為他們的癥狀與毒死蜱有關。2000年,根據美國環保局的環保新標準,毒死蜱逐漸在住宅中被淘汰使用。2008年,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為了保護瀕臨滅絕的鮭魚和虹鱒魚,特將這些物種的棲息地約1000英尺的范圍劃分為緩沖區,禁止這塊區域內毒死蜱農藥的空中噴灑。 隨著我國2008年1月徹底停止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的生產、流通和使用,毒死蜱作為替代高毒有機磷類農藥的主要有機農藥品種,在我國應用日益廣泛。雖然毒死蜱屬于中毒農藥,但對于多數水生生物仍屬于高毒性物質。對于毒死蜱殘留危害的評價以及如何從環境中去除一直是農藥行業的熱點問題。 和其他有機磷農藥不同,它在一定濃度范圍內一般不會產生遲發性神經毒性,故具有相對安全性。 但作為使用最為廣泛的有機磷類殺蟲劑,毒死蜱對生態環境仍然具有潛在的危險性,甚至被認為具有干擾內分泌的功能。因此,毒死蜱對環境及生物的安全性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外界各種因素如光、水、微生物等均可影響自然環境中的毒死蜱降解。 雖然毒死蜱是代替高毒有機磷農藥的最佳選擇,但其毒性仍不容忽視。 目前,關于毒死蜱的生態毒性研究報道很多:不同濃度的毒死蜱溶液對草履蟲的生長有極顯著影響,濃度越高毒性作用越大,死亡率增加;毒死蜱對蜜蜂、家蠶、魚類、鳥類、赤眼蜂、蛙類屬高毒農藥,但對蚯蚓、土壤微生物是安全的,屬于低毒農藥。 毒死蜱對人體也產生一定程度的危害。毒死蜱能引起人體膽堿酯酶的抑制,蓄積于神經系統后導致惡心、頭暈、甚至神志不清,高濃度暴露可造成呼吸麻痹和死亡,對兒童有潛在的健康危害。因此,2000年,美國采取一系列行動限制其使用。 毒死蜱仍然具有巨大的綜合潛力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毒死蜱仍然是一種高效、安全和廣譜的含氮雜環類殺蟲殺螨劑,仍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病蟲害的防治中。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甚至將毒死蜱列為取代高毒農藥的重要品種(主要是氟蟲腈),并被農業部推薦用于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專用殺蟲殺螨劑。 成本低廉,對環境威脅較小是它相對于其他有機磷類殺蟲劑的優勢,新劑型的開發(水乳劑、微乳劑、微膠囊懸浮劑)和環保生產工藝的改進將是毒死蜱未來的發展趨勢。 合成工藝 毒死蜱是通過 3,5,6-三氯吡啶-2-醇鈉(簡稱三氯吡啶醇鈉)和 O,O-二乙基硫代磷酰氯,在催化劑如4-二甲氨基吡啶(DMAP)、三乙基芐基氯化物(TEBAC)、聚乙二醇(PEG)或三乙胺(TMA)等作用下發生親核取代制備的。根據反應的溶劑不同,目前合成毒死蜱的方法主要分為雙溶劑法和水相法。 出口情況 毒死蜱是我國的重要出口農藥產品之一,2019年我國共出口毒死蜱225100000美元,其中越南是最大的進口國,共進口毒死蜱30810000美元;其次是巴西,共計進口21350000美元,第三名是印度尼西亞,共計進口15390000美元。烏克蘭,泰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埃及,以色列,墨西哥分列第4-10位。 97%的乳油為出口最多的品種,為117510000美元,第二是40%毒死蜱乳油,為18000000美元。 |
![]() |
![]() |
相關閱讀 |
農藥:袁隆平院士給交流會及農化展會發來賀信-10.18日 |
黃磷減產90%!草甘膦供需又將進一步緊張!化肥行業也將深受影響 |
國產綠色農藥打入美國市場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