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明確浙江省桑葚菌核病的病原菌種類,及其病原菌的抗藥性現狀,浙江農林大學農業與食品科學學院等單位研究人員對采集的桑葚病果病樣進行了病原菌分離、綜合形態學特征及核糖體內部轉錄間隔區(ITS)序列分析對病原菌進行了鑒定,并測定了病原菌對咪鮮胺、苯醚甲環唑、菌核凈和腐霉利的抗性。

結果表明,浙江省桑葚菌核病菌共有三種:核地杖菌(Scleromitrula shiraiana )(I類)占72.2%、核盤菌(Sclerotinia minor)(II類)占19.4%和Diaporthe cotoneastri(III類)占8.3%。抗藥性測定表明,I類病原菌對咪鮮胺、菌核凈、苯醚甲環唑表現為敏感,對腐霉利抗性頻率為42.3%,均為低水平抗性;II類病原菌對咪鮮胺表現為敏感,對菌核凈、苯醚甲環唑、腐霉利的低水平抗性頻率分別為14.2%、28.57%、28.57%;III類病原菌對咪鮮胺、菌核凈和苯醚甲環唑均表現為敏感,對腐霉利的高水平抗性頻率為100%。
綜上,浙江省桑葚菌核病菌共有三種,均對腐霉利產生了低水平或高水平抗性,總的抗藥性頻率為44.4%;少量菌株對苯醚甲環唑和菌核凈表現為低水平抗性;對咪鮮胺均表現為敏感。因此,建議在田間可以使用咪鮮胺或含咪鮮胺的復配藥劑防治桑葚菌核病。
截至2020年7月31日,我國僅批準2個甲基硫菌靈(36%懸浮劑)產品登記防治桑樹病害(白粉病);尚未制定咪鮮胺在桑葚中的最大殘留限量標準(MR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