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黑痣病的病原、發病規律及防治措施 |
來源:網絡 2020-9-7 14:57:00 |
馬鈴薯黑痣病又叫立枯絲核菌病、莖基腐病,是一種常見病害,極大的影響了農戶們的種植效益。本文為大家詳細總結了馬鈴薯黑痣病的相關防治措施,希望能夠幫助農戶們更好的應對該病害,提高馬鈴薯產量。 病原: 病原是立枯絲核菌,立枯絲核菌屬于土壤習居菌,一旦落腳在某塊地里就會長期住存下來,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很多年,有時候也可以菌絲體在土壤中或隨著病殘體過冬,甚至可以在寄主的種子中越冬。寄主植物生長過程中,病菌受植物分泌物或正在腐爛分解的植物殘留物釋放出來的化學物質所引誘接近植物,以菌絲直接經皮孔或氣孔等自然孔口侵入,或者直接穿透植物體表面的角質層/表皮侵入。病原菌還可以分泌分解植物細胞壁的酶,繼續在植物死亡組織內生存,并隨之產生菌核。 發病規律: 早期被侵染的種子不能發芽就腐爛,或者芽在出土前就已經腐爛。在作物的生長期,病菌還攻擊接近地表面的莖、葉鞘和葉片,在闊葉作物幼苗的嫩莖上形成紅褐色梭形病斑,當病斑環繞莖一周時幼苗上部因為水和礦質營養供應中斷而逐漸凋萎死亡。若被立枯絲核菌侵染的幼苗立而不倒,即所謂的立枯,待苗長大后被侵染,因為木栓化程度加強,病菌在根和莖表面往往形成潰瘍。 防治措施: 農業措施: 選用無病種薯,培育無病壯苗,建立無病留種田。由于菌核能長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可將馬鈴薯與玉米、大白菜、胡蘿卜、圓白菜和禾本科作物倒茬,來降低土壤中的病菌數量,實行3年以上輪作制,避免迎重茬。 注意地塊的選擇,應選擇地勢平坦、易排澇的地塊,以降低土壤濕度。適時晚播和淺播,以提高地溫,促進早出苗,減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時間,減少病菌的侵染。一旦田間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在遠離種植地塊處深埋,病穴內撒入生石灰等消毒。 化學防治: 種前馬鈴薯塊莖用35%!ぜ卓蓾裥苑蹌8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10分鐘,或用50%異菌脈0.4%溶液浸種5分鐘。也可用30%苯醚甲·丙環乳油3000倍液,或23%氟菌胺懸浮劑,每畝用量14~20毫升兌水40~60升莖葉噴霧。 在種薯播種到壟溝后馬上進行溝內噴藥,使藥物均勻噴到土壤和芽塊上,然后覆土;進行土壤消毒,用土壤消毒劑PCNB(五氯硝基苯)混合在種植帶上,可降低該病害的發生。待芽塊出苗后黑痣病零星發生時,采用持效期較長的內吸殺菌劑(咯菌腈、苯醚甲環唑、甲基硫菌靈、多菌靈等)配制成藥液噴施或澆灌至莖基部。噴藥液量600升/公頃、0.25升藥液/株。 生物防治: 以木霉菌(Trichoderma)和雙核絲核菌(Rhizoctonia)進行生物防治,可減輕此病害。 從已有的報道及筆者進行的藥劑篩選結果來看,苯醚甲環唑、戊菌隆及其與福美雙的混劑、多菌靈、甲基托布津、咯菌腈、甲基立枯磷等藥劑對黑痣病有較好的防效。 |
相關閱讀 |
向日葵三點盲蝽該如何應對?具體措施有哪些? |
葡萄白腐病物理及化學防治技術新思路 |
防治辣椒種子病害要注意事項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