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麥麥角病該如何防治?具體措施有哪些? |
來源:網(wǎng)絡 2020-9-23 17:36:00 |
小麥麥角病是生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病害,嚴重影響了小麥的品質及產量,降低了農戶們的種植效益。那么,農戶們該如何防治小麥麥角病呢?本文將就此為大家做詳細的介紹,詳情如下: 為害癥狀: 主要為害穗部,產生菌核,造成小穗不實而減產。被侵染的小花在開花期分泌黃色蜜露狀黏液(含有大量分生孢子),子房逐漸膨大,但不結麥粒,而是形成病原菌的菌核露出穎殼外。菌核紫黑色,麥粒狀、刺狀或角狀,依寄主種類而不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落于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間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在干燥條件下,混雜在種子間的菌核壽命可長達15年。菌核在土壤中經(jīng)一段時間的休眠后,在春季或初夏萌發(fā),產生許多肉眼可見的紅褐色子座。隨春播麥種進入土壤的菌核,當年春季不萌發(fā),至翌年春季才萌發(fā)。病原菌子囊孢子發(fā)生期大致與揚花期相吻合。子囊孢子隨氣流或雨水飛濺而傳播,著落在寄主植物花器上,萌發(fā)后產生侵染菌絲,從胚珠基部侵入,然后在子房壁細胞間隙和胚珠細胞內擴展。幾天后在子房表面長出菌絲體、子實層和含有大量分生孢子的蜜露狀黏液。天氣較冷涼,高濕,花期延長,麥角病發(fā)生較重。開穎授粉的品種和雄性不育系發(fā)病率較高。 防治措施: 1、選擇無病地留種,或汰除種子中菌核。 2、深耕將菌核埋入深土層,清除田間雜草和自生麥苗,減少菌源。 3、與玉米、豆類、高粱等非寄主作物輪作一年。 4、病田深耕,將菌核翻埋于下層土壤,距地表至少4cm以上。早期清除田間、地邊的禾本科雜草,減少潛在菌源。 |
![]() |
![]() |
相關閱讀 |
梨幼果表皮黑斑是什么原因?如何應對? |
連陰天用藥需慎重 |
茄子彎曲果怎么回事?如何防治?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guī)?/a>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