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熱點:植物營養理論與施肥技術進入創新時代 |
來源:農資導報 2020-10-30 8:56:00 |
“我國當前肥料種類和施肥目的已經超出經典植物營養的范疇。如何通過栽培措施補充植物體內的健康元素,提高農產品健康質量,是植物營養研究必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這是本報10月27日,從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于北京召開的植物營養研究理論與方法創新學術研討會上獲得的信息。 我國著名土壤農業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朱兆良表示,肥料被稱為"糧食"的"糧食",施肥是增加農作物單產的重要措施,但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變化,植物營養理論與施肥技術的應用也應隨農業的發展而不斷創新。總的原則是理論與技術可以深奧,但應用力求簡單,便于指導農業生產。 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白由路在會上提出了 “健康營養理論”概念,他說自1840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提出礦質營養學說以來,人們對植物營養元素的研究一直沒有間斷,而理論研究主要是針對植物本身營養生長發育。但隨著公眾對健康水平期望值的提高,人們開始注意到通過食用植物中富含某種元素的方法來獲得人體健康,由此,健康元素進入公眾視野。施肥已經從傳統的滿足植物營養需求拓展到滿足人體和動物特殊需要。這將預示著未來富含某種健康元素的肥料會更有競爭力與發展空間。 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39.2%,比2017年提高1.4個百分點、比2015年提高4個百分點。對此,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區劃所研究員趙秉強認為,肥料利用率提高表明:一是科學施肥用藥理念深入人心;二是節肥節藥技術大面積推廣;三是綠色高效產品加快應用。通過“肥料營養功能、根系吸收功能、土壤環境功能”的系統改善,實現對“肥料-作物-土壤”系統的綜合調控,能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真正推動化肥產業技術升級,促進農業實現綠色增產。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徐明崗根據他所在團隊長達30年的土壤肥力與作物產量和品質之間的定位試驗結果,提出肥料利用率也可以是健康土壤指標之一,地力綜合指數每提升0.1個單位,氮肥和磷肥利用率就可提升8%~10%,“因此,通過地力地升來提高肥料利用率是可行途徑。 “根際施肥大家都覺得好,但往往造成燒苗燒根,東北基本上都是機械化種植,加快研究一次性根際施肥技術與裝備迫在眉睫。“來自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的李東坡研究員表示,他說減肥肯定減產,規模種植戶比散戶用肥量畝高出至少5%左右。如何減肥還能增產需要科學理論指導。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田霄鴻表示,用發展的觀點對植物營養經典理論進行必要的補充與更新十分必要。好肥料不等于好效果,品種、溫度、水分、養分是一個綜合的因素。“新型肥料發展如雨后春筍,但推廣應用技術與裝備的創新遠遠落后產品研發。” 中國農科院區劃所研究員周衛、中國農大教授米國華、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王火焰、華中農大教授徐芳森、胡紅青、中科院南土所研究員杜昌文等代表先后發言,大家在研討交流中表示,植物營養學發展今天,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通過集思廣益,從創新研究理論、目的、觀念、手段等角度,探討拓展植物營養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及發展方向,進一步促進植物營養與肥料學科發展,是完全符合植物營養學發展之需求,也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之需要。 來自山東省農科院、山西農科院、四川大學等單位專家代表參加了研討與交流。 |
![]() |
![]() |
相關閱讀 |
鉀肥國內外整體走勢分析 |
北京舉辦冬小麥施用緩控釋肥現場觀摩會 |
二銨旺季來臨,預計后期將保持高位價格狀態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