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化肥,莫讓它為食品安全背鍋 |
來源:191農資人 2020-12-1 8:20:00 |
很多人一提到“瓜不甜了,果不香了”,第一反應就是肯定是化肥,甚至有人一說到水不清了、天不藍也有喜歡給化肥背鍋。往往這個時候,不懂化肥的人就會一傳十、十傳百,而且是夸大性的宣傳和傳播;懂化肥的人看到后,多數只能無奈的一笑,因為我們這些做土壤肥料科研的人也許正用剛剛摸過化肥的手,抓起樹上的水果在解渴呢。 為了讓大家,正確認識化肥與食品安全的關系,下面我們一起學習幾個基本常識。 一、什么是化肥? 化學肥料簡稱化肥,用化學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種或幾種農作物生長需要的營養元素的肥料,也稱無機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鉀肥、微肥、復合肥料等,是一類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 它們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點:成分單純,養分含量高;肥效快,肥勁猛;某些肥料有酸堿反應;一般不含有機質,無改土培肥的作用。只含有一種可標明含量的營養元素的化肥稱為單元肥料,如氮肥、磷肥、鉀肥以及次要常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含有氮、磷、鉀三種營養元素中的兩種或三種且可標明其含量的化肥,稱為復合肥料或混合肥料。 二、化肥與食品、藥品的關系? 很多人一提到化肥就在想“糞可肥田”,想到化肥給土壤施肥的過程;實際上大部分比不知道“許多化肥在最開始開發出來不是作物肥料的,而是作為飼料添加劑”。比如尿素為反告類家畜作蛋白質補充飼料在世界上已有悠久的歷史;美國的尿素飼料用量1956年僅為6萬噸,1964年達11萬噸,1974年已達100萬噸;俄羅斯每年作為飼料的尿素達70萬噸以上;1993年就有飼料用尿素國家標準。 如果說到化肥與食品最直接關系就是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的目的是為改善食品品質、色、香、味,防腐及滿足食品加工工藝過程的特殊需要等,包括防腐劑、抗氧化劑、發色劑、漂白劑、酸味劑、凝固劑、疏松劑、增稠劑、消泡劑、甜味劑、著色劑、乳化劑、品質改良劑、拮抗劑、增味劑、保鮮劑、酶制劑、香料等。 經過檢索發現下列標準: 對比發現:14種常見氮磷鉀肥(碳酸氫銨、硫酸銨、氯化銨、硝酸鈉、硝酸鈣、 硝酸銨、硝酸鉀、尿素、過磷酸鈣、磷酸一銨、磷酸二銨、磷酸二氫鉀、硫酸鉀、氯化鉀)產品中,只有硝酸鈣、硝酸銨、過磷酸鈣、硫酸鉀四種沒有作 為飼料添加劑或者食品添加劑;剩余10種中作為食品添 加劑的高達9種,所占比例64.3%。其中硝酸鉀可以直接作為牙膏,氯化鉀可以直接作為藥品使用的。 一句話:化肥料我們一直作物食品添加劑在吃,可能我們吃的很多食品中都有他們的身影,只是用量和純度不同罷了。 三、化肥生產的食品也可以很美味? 說到化肥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化肥的產品一定不好吃,那你聽說過無土栽培嗎?聽說過京東水培蔬菜嗎? 如果你聽說過這些,那你吃過嗎? 如果你沒有吃過可以網上搜一下他的價格了,看完價格你覺得怎么樣? 實際上,這個就是用化肥生產的蔬菜,只不過這個化肥不只是氮磷鉀還有其他十幾種全營養液的。 如果說到農業大家第一反應就以色列或者荷蘭,荷蘭沒有去過,但聽過幾次荷蘭專家的報告;以色列連續去過兩次,去過官方較大規模的農場也去過很多農戶的小農場,也吃了他們種的黃瓜、草莓等,味道都很不錯;但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他們符合歐盟標準可以直接出口,而且他們都用化肥生產的。 記得中國科學院康躍虎老師有一篇網絡科普文章“化肥本無錯,錯在使用方法不當”文中講到過:有兩位農業專家來我辦公室交流。我首先讓秘書給他們二位各洗了一根黃瓜,他們邊吃我們邊交談工作。交流結束后,我問他們今天吃的黃瓜如何,他們說味道很好吃,吃出了小時候吃黃瓜的味道。實際上這些黃瓜也是水肥一體化試驗地里的,全部用的是化肥,沒有施用有機肥。 這也是化肥生產的水果,說明化肥也可以生產出好吃的水果蔬菜,而且也有很多農場用化肥已經生產出了這樣的水果蔬菜了。 四、化肥現在到底怎么了? 如果說化肥現在到底怎么了,用康老師文章的題目來回答大家“化肥本無錯,錯在使用方法不當”。 花錢管錢的各位都在理財時候都知道投入產出比,都知道保持遞減率;不論是管理家庭的還是管理企業的大家或多或少都提說過木桶效應或者叫短板理論。實際上化肥使用中肥料報酬遞減率和肥料最小養分率(木桶效應)同樣重要。當氮磷鉀不斷施用時候,作物產量就會降下來,投入產出的效應就會降低;實際上產出的品質也存在隨著氮磷鉀投入,呈現出先變好,再逐漸降低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隨著氮磷鉀的增加,一些中微量元素就顯得不足,很多大田生產往往忽視了這些物質的投入,然后就呈現出微量元素限制作用,從而影響農產品品質。 化肥到底怎么了,我們有些肥料用的太多了,而有些肥料用的相對少了,投入產出不平衡了。 化肥本無錯,錯在施用不當和過量施用! |
相關閱讀 |
2018年單質肥價格全面上漲,2019年會如何發展呢? |
尿素:2.22日山東魯南報價情況 |
淺談尿素走勢機遇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