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寶安院士:我國農藥創新當奮起直追 |
來源:農資導報農藥 2020-12-16 7:22:00 |
農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關系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我國農藥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目前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有創制能力的國家之一。毋庸置疑,在我國新農藥創制投入不足的情況下,當前我國在農藥科技創新基礎理論體系和新農藥發現平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并已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50余個。然而,我國農藥創新研究在綠色農藥原創性結構先導、原始創新結構、創制產品的應用技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卡脖子”的風險。 當前,我國許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走的依然是傳統的結構仿制路線,這些產品或多或少存在技術來源受制、與同類產品競爭、利潤率低、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等問題,要提高自主產品的競爭力,我們必須從傳統的仿制體系走向自主創新與協同創新體系,要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管理部門、協會等進行協同創新,實現農藥自主產品的跨越式發展。 我國目前擁有2,000余家農藥企業,在產品上存在“同質低效,惡性競爭”的現象,一些品種如吡蟲啉、阿維菌素、草甘膦、多菌靈等扎堆出現,也會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與病蟲害的抗性問題,這種現狀的存在其實不利于企業生存,也很難產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因此,要加快農藥行業整合,出臺一系列可行的政策,同時加大綠色新農藥研發投入、鼓勵產品創新、改善產品結構,培育有影響、有競爭力的大企業。剩下的小企業做應用技術、植保服務技術,從而形成獨有的新農藥創制研究體系。 幾十年來,我國進行新農藥創制的單位主要是以高校和一些科研單位為主,這是一支“孤單的隊伍”。但近年來,一些企業如青島清原針對抗性雜草防治的重大難題,成功研發了包括環吡氟草酮、雙唑草酮、三唑磺草酮、苯唑氟草酮等高效低風險除草劑,并在國內大面積推廣應用和國外市場進行布局,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他們創制的新一代滅生性除草劑專利化合物“氟氯氨草酯”,有望成為傳統除草劑草甘膦、草銨膦等的替代品。農藥企業逐步重視綠色農藥的自主創新,這必將是我國新農藥創制的另一個良好開端。 盡管如此,我國當前的綠色農藥創新力量還相當薄弱。特別是國內原藥銷售額前十的農藥企業,鮮有自主創新品種的開發,大多數企業還是在“啃”國外巨頭公司專利權到期后剩下的“骨頭”,盡管一些產品“還有味道”,但參與“啃”的企業多了,容易變成惡性競爭,整個市場就會亂。我們的農藥產品要出新,必須有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培養真正屬于自己的品種和品牌。 當前,正逢“十四·五”規劃編制關鍵時期,在國家層面應做好行業的頂層設計、強化規劃引領,制訂好《“十四·五”全國農藥產業發展規劃》,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農藥產業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構建新農藥創制研究的持續投入機制,匯聚引導全國農藥主要創新力量,針對我國農業生產中危害嚴重的病蟲草害進行集中攻關,在原創性農藥活性新骨架發現、新作用靶標發現、衛生和環境毒理學評價、生態友好農藥劑型創新、農藥清潔生產工藝創新等領域取得重大標志性成果,快速發現和創制一批性能優異、市場競爭力強的原始創新綠色農藥品種,保護我國重要農作物免受重大病蟲害侵襲,永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一方面,我國新農藥的創制要奮起直追,另一方面亦不可“急躁”,要經歷一個積累的過程,一定要“靜心靜氣”。2018年,中國科協把“綠色農藥創新研究和原創性靶標的發現”立為60個“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的資助下,通過成立“國家高效低風險農藥科技創新聯盟”,聯合我國優勢企業與知名高校及科研機構爭取建設國家農藥技術創新中心,打造覆蓋農藥創新全鏈條、全環節、對農藥創新具有強大支撐能力的創新平臺,快速提升我國農藥創新能力,實現農業重大病蟲害防控的“芯片”自主創新,加快對農業前沿核心技術的研發,為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提供強有力支撐,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
![]() |
![]() |
相關閱讀 |
今日我國原藥價格走勢新情況 |
中國農藥市場行情分析 |
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菌劑輪換交替使用效果佳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