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板栗大袋蛾有哪些為害特點?農戶們該怎么防治? |
來源:網絡 2020-12-17 15:17:00 |
板栗大袋蛾有哪些為害特點?農戶們該怎么防治板栗大袋蛾?這些問題是種植板栗時,農戶們必須了解掌握的知識。以下內容將就此為大家做詳細的總結,供農戶們參考。 為害特點: 食性甚雜,幼蟲除危害栗葉外,還危害懸鈴木、楓楊、泡桐、刺槐、楊、柳、榆、櫟、油桐、油茶、茶、梨、桃、李、杏、梅、枇杷、葡萄等多種樹木;食性烈,常將樹葉全部吃光,不少地區暴發成災。 生活習性: 在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1年發生1代,南京和南昌極少數發生2代,廣州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袋囊中掛在樹枝梢上越冬。在鄭州地區,翌年4月中下旬幼蟲恢復活動,但不取食。雄蟲5月中旬開始化蛹,雌蟲5月下旬開始化蛹,雄成蟲和雌成蟲分別于5月下旬及6月上旬羽化,并開始交尾產卵。6月中旬幼蟲開始孵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孵化盛期,8月上中旬食害劇烈,9月上旬幼蟲開始老熟越冬。 成蟲羽化一般在傍晚前后,雄蛾在黃昏時刻比較活躍,有趨光性,以夜間8—9點誘到的雄蛾最多,約占全夜誘獲量的80%。雌蟲終生棲息于袋囊中,雄成蟲從雌蟲袋囊下端孔口伸入交尾器進行交配。雌蟲產卵于袋囊中,每1雌蟲可產卵2000—3 000粒,最多可達5000余粒。初孵幼蟲自袋囊中爬出,群集于周圍葉片上,后吐絲下垂,順風傳布蔓延,4級風可順風飄落500米以外。以絲撮葉或少量枝梗營造囊護體,幼蟲隱匿囊中,袋囊隨蟲齡不斷增大,取食遷移時均負囊活動,故有袋蛾和避債蛾之稱。3齡后,食葉穿孔或僅留葉脈。幼蟲晝夜取食,以夜晚食害最兇,嚴重時可聽到沙沙的食葉聲。在安徽合肥各蟲。態歷期:卵期17—22天,幼蟲期210—240天,雌蛹期12天,雄蛹期24—33天,雌成蟲壽命12—19天,雄2—3天。在江西南昌,卵期平均21.5天,雌幼蟲發育期320天,雄300天;雌蛹期17天,雄40.7天,雌成蟲壽命14天,雄4.7天。 該蟲一般在干旱年份最易猖獗成災,6—8月總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時,將會大量發生,在509毫米以上時發生少,不易成災。主要是降水后空氣濕度大,影響幼蟲的孵化并易引起罹病死亡。在其喜食的二球懸鈴木、泡桐等四旁林木及苗圃、栗園、茶園內常危害猖獗。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冬季或早春摘除有蟲的袋囊。 2)化學防治 采用90%敵百蟲1 000—2 000倍液防治1—3齡幼蟲,500-800倍液防治4—5齡幼蟲,殺蟲率可達90%—100%。采用50%馬拉松乳劑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800倍液,或敵敵畏800倍液,也有良好的效果。噴藥時期宜在幼蟲孵化盛期或幼蟲初齡階段,蟲齡愈大不但抗藥性愈強,并有絕食遷移避藥的習性。 3)生物防治 在鄭州于7月30日噴灑0.2%蘇云金桿菌液,72小時幼蟲死亡率達100%。室內試驗,用馬鈴薯固體培養基培養的白僵菌,接種于老熟幼蟲體上,罹病死亡率達100%。上海市采用青蟲菌1 000倍液防治樹木上的袋蛾,噴藥7天后,幼蟲死亡率達90%以上。目前發現袋蛾的天敵有桑蟥聚瘤姬蜂、袋蛾瘤姬蜂、大腿小蜂、黑點瘤姬蜂、脊腿姬蜂、小蜂及寄生蠅、線蟲和細菌等,施藥時應注意保護天敵。 |
![]() |
![]() |
相關閱讀 |
如何識別硫酸銨 |
黑皮冬瓜栽培管理技術要點 |
茭白變雄是什么原因,如何防治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