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下農藥行業如何健康發展? |
來源:農資導報農藥 2021-1-27 9:32:00 |
農藥行業發展的大方向取決于宏觀經濟形勢變化,需要放在整體經濟格局中思考和布局。筆者學習把握新發展格局提出的背景和內涵,對當前農藥行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需要處理好的幾對關系,以及推進農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舉措進行了初步探討。 01、新發展格局提出的背景及內涵 1.1 新發展格局的主要背景 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提出的主要背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1.1 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憑借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抓住了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的機遇,主動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形成了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推動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不斷上升,結構性問題凸顯,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供需脫節現象明顯,科技“卡脖子”問題突出,迫切需要我國經濟發展轉向依靠創新驅動,提高供給端的質量和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 1.1.2 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的主動選擇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陷入持續低迷,國際經濟大循環動能弱化。近年來,有的西方主要國家民粹主義盛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遭受嚴重沖擊,國際大循環脆弱多變,必須以我為主,努力打通國際循環,暢通國內大循環,增強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續性。 1.1.3 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的主動選擇 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須實現內部可循環,提供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和穩定供給能力,支撐并帶動外循環。我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擁有全球門類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龐大的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科技人才隊伍和訓練精良的產業工人隊伍,14億人口蘊含的巨大市場需求,這些都為支撐國內大循環、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打下了雄厚基礎。 1.2 新發展格局的基本內涵 1.2.1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 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1.2.2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 提升供給體系對內需體系的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堵點,補強產業鏈、提升供應鏈,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形成需求引導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良性循環。 1.2.3 堅持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 深化改革,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打造高標準的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創新投入和人才培養,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瞄準“卡脖子”關鍵技術,加大攻關力度,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 1.2.4 堅持更大力度對外開放 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國內大循環暢通后,能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進一步滿足國內需求,同時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推動或倒逼形成我國參與國際循環的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 02、新發展格局下我國農藥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面對新格局新要求,農藥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既要看到我國宏觀經濟穩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型加快,改革開放縱深推進、發展空間大,農藥產業制造強、門類齊全、需求強勁,新基建加速、信息化融合發展的獨特優勢,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制約行業發展的一些新老問題仍交織存在。 2.1 從農藥供給端看 2.1.1 產業整體素質亟需提升 農藥品種結構老化,同質化現象嚴重,已登記農藥產品中90%以上為相同產品。近年來,我國農藥企業規模不斷提升,但總體而言農藥企業多小散的問題仍然存在。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統計,2019年,2,010家農藥企業,進入銷售百強的門檻僅為4.04億元,而百強中年銷售額不足10億元的占44%。頭部企業在核心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等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小企業退出機制不暢,行業集中度偏低,產業布局不合理,我國是農藥大國,還不是農藥強國的基本情況沒有根本改變。 2.1.2 產業創新發展的動能轉換尤為緊迫 農藥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品種的原始創新、自主創制方面還未形成穩定力量,已登記的700多個農藥品種里,由我國自主研發的不到10%,自主研發品種中真正投產并得到較大推廣應用的約1/3。生產關鍵技術突破、高端農藥制造設備自主研制等方面的能力較弱,更多的是作為農藥生產的世界工廠,處在價值鏈的中低端,打破這種格局必須依靠科技進行動能轉換。 2.1.3 國內農藥總體供大于求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自2005年開始,我國農藥出口量首次超過使用量。近年來,我國農藥出口量占生產量的一半以上,2019年出口量達146.8萬噸,達到生產量的65%。 2.2 從需求端看 2.2.1 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需要更多農藥 我國人口眾多,耕地、水資源有限,決定了糧食問題就是政治和民心問題,始終是剛性需求。無論是利用有限的資源生產更多的糧食或者從國外進口糧食,都意味著更多的農藥投入來保障糧食生產。 下面,以谷物、水稻、玉米、小麥等主要農作物的幾組數據為例,來說明全球供需概況和趨勢。 據FAO統計,2018/2019年度,全球谷物產量26.6億噸,減少1.8%,同期消費量達26.9億噸,增長1.1%。2019年國內谷物產量6.14億噸。 就水稻來說,2019年全球大米產量5億噸,消費量4.9噸,基本平衡。亞洲為最大水稻種植區,印度、泰國、越南為三大出口國,貿易量占到全球近六成。2019年國內稻谷產量2.10億噸。 就玉米來說,2019年全球總產量11.1億噸,消費11.4億噸,基本平衡,略有不足。美國、巴西、阿根廷、烏克蘭是前四大玉米出口國,占到出口總量的九成。2019年國內玉米產量2.61億噸。 就小麥來說,2019年全球總產量為7.64億噸,消費7.55億噸,略有剩余。以俄羅斯、歐盟27國、美國和加拿大出口為主,出口量占總量的六成以上。2019年國內小麥產量1.34億噸。 我國各類農作物產量占世界產量比重都比較大,如果出現預期之外的較大缺口都會給國際市場造成較大沖擊。我國每年進口食糖、油菜籽、棉花、大豆等,折合耕地約7億畝。世界主要農作物的穩定生產和進出口貿易需要中國農藥穩定供給來支撐。中國向國外供給農藥滿足世界農業生產需求的同時,也穩定向國內進口需要的農產品,以彌補耕地和水資源的不足。 2.2.2 世界農業生產需要中國的農藥 目前,我國每年生產的約300萬噸農藥,一半以上出口,世界上180多個國家使用中國農藥。以2019年中國農藥出口量前1、2和4位的巴西、美國和阿根廷為例,中國農藥出口量分別為26.9萬噸、14.7萬噸和6.4萬噸,分別占到該國家農藥使用量的73%、36%和45%。農藥“四大巨頭”每年也都在中國采購農藥,九成以上是原藥,年均在15萬噸左右。 2.2.3 農業高質量和綠色發展需要優質農藥 一方面,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再滿足吃得飽,而是追求吃得營養、吃得健康。有機、綠色、地理標志等高端農產品生產需要高質量的農藥。另一方面,隨著農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為省時省工,需要滿足多元化需求的高質量農藥。據統計,2016年至2019年,連續4年我國農藥進口量都穩定在5萬噸左右,說明雖然我國農藥使用量連續多年下降,但是對于價高品質高的進口農藥需求一直保持穩定。 2.3 從外部環境看 2.3.1 經濟全球化潮流雖有干擾但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進程越來越多地受到各國政治理念、意識形態、價值體系和宗教的影響,在有的國家不余遺力的操縱下,“去中國化”的噪音甚囂塵上,其實質就是“反全球化”。中國農藥和國際市場早已經深度融合、相互依存。隨著后疫情時代到來,中國早于、好于其他國家控制住疫情,經濟率先復蘇后,由于糧食需求的剛性約束,世界對農藥的需求將會得到持續釋放,農藥必將更好地走出去。 2.3.2 走出去的能力還有待提升 農藥行業國際化程度還不夠高。目前我國農藥走出去主要是產品走出去,品牌走出去仍有待突破,標準走出去、理念走出去需要進一步和國際做法接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不足,在提升國際市場話語權方面,缺乏足夠的資金、項目支撐,尤其缺乏既懂政策、標準,又懂化工、外貿、外語過關的復合型人才。 2.4 從國內要求看 2.4.1 安全環保持續高壓態勢 近年來,國內日趨嚴緊的安全環保要求,使得農藥企業的安全環保意識和責任感有了顯著提升。農藥企業積極“補課”,推進新型安全環保農藥項目、引入先進技術、自覺接受政策規劃,搬遷實現“出城入園”等。但總體來講,企業環保治理能力較弱,環保治理投入總體偏低,仍有企業抱有僥幸心理。部分區域化工產業進一步發展受限,搬遷方向不夠明確,也影響企業持續投入的積極性。 2.4.2 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成為剛性約束 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取得積極成效,我國農藥使用量連年下降,從2015年的30萬噸下降到2019年的26.27萬噸。對比幾個主要農業大國情況,中國的農藥單位面積使用量約為1.93 kg/hm2,低于阿根廷和巴西,與美國相當,高于加拿大,農藥使用量仍有下降空間。 2.4.3 農藥產業邁入智能化信息化的步伐迫在眉睫 隨著國家新基建項目的加速上馬,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即將迎來顛覆性改變,農藥行業迫切需要主動融入智能化信息化發展的洪流,從管理、研發、生產經營、使用,以及使用后的風險監測等各個環節入手,運用大數據、5G、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場景、提高工作效能。 03、構建農藥行業發展新格局需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農藥行業要進一步深化認識,立足國內、放眼全球,強基固本、搶抓機遇,以內循環支撐“外循環”,以“外循環”促進“內循環”。 3.1 正確處理好創新和守正的關系 3.1.1 始終堅持創新導向 自主創新是農藥行業發展的不竭動力,要充分尊重企業家精神、基層首創精神和市場競爭機制,推動形成產學研合力、產業鏈聯合、多元創新的良好局面。 3.1.2 合理引導創新方向 綜合運用政策手段,引導在綠色藥物新靶標和分子設計、生物農藥合成生物學、核糖核酸干擾技術等重大產品創制與產業化等前沿核心技術進行突破。 3.1.3 秉持審慎監管態度 守正創新,關鍵在于既不能讓監管與創新對立,也不能讓創新成為“法外飛地”。如,對于納米農藥,要支持科研論證、學術探討;對于網絡販賣假劣農藥、非法添加隱性成分等,要堅決給予打擊,絕不容許以“創新”之名行違法之實。 3.2 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3.2.1 堅持市場主體作用 讓市場在要素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關鍵是保護和激發企業自主經營活力,讓企業在同一片“生態系統”中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推動實現布局科學、生產集約、經營規范、服務專業。 3.2.2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主要體現在政府要把方向,通過規劃引領、政策扶持、誠信建設、加強監管等,確保市場良性競爭、有序發展。 3.2.3 在市場失靈的領域政府要及時補位 對于一些特定領域,特別是涉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等,市場往往失靈,具體到農藥行業而言,比較典型的就是特色小宗作物登記用藥短缺問題,這就需要政府果斷出手,加強宏觀調控。 3.3 正確處理好供給與需求的關系 3.3.1 圍繞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組織生產 農藥生產企業要主動把握市場方向、順應政策導向,自覺調整市場布局、產品結構,把有限的企業資源向高效低毒環保產品傾斜,適應我國農藥使用市場和要求的總體變化。 3.3.2 圍繞農業綠色發展組織生產 農藥企業要重點關注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結合運用、理化誘抗技術、綜合防治技術等新型綠色植保技 術,加大生物農藥、特殊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研發投入,在未來發展中贏得先機。 3.3.3 圍繞植保新服務新業態組織生產 我國已有家庭農場60萬戶、農民合作社218萬戶、產業化龍頭企業9萬家,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8.8萬個以上。桶裝大包裝定制化產品、航空專用農藥產品及助劑的研發生產,應納入企業的生產規劃中,成為未來新的增長點。 3.4 正確處理好國內與國際的關系 3.4.1 健全國內產業鏈 當前因為環保風暴、安全生產等原因,企業生產受到沖擊,部分產品上下游穩定供應也有所減弱。政府和行業要通過規劃引領、優化布局等,進一步夯實供給鏈、豐富產業鏈,增加更多綠色產品供給,增強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 3.4.2 拓展全球價值鏈 抓住我國抗疫先機,堅定不移擴大國際交往,積極謀劃面向世界的研發隊伍、營銷隊伍,在全球化資本溢出、人員流動中搶抓機遇,優化產品結構、創造品牌價值,不斷提升在世界農藥價值分工網絡中的地位。 3.4.3 調整國際貿易方向 今后一段時期外貿布局,應立足亞洲,重點關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努力開拓南美洲和歐洲市場,關注非洲市場。對于“五眼聯盟”國家農藥市場,要慎重做好潛在政治影響的預案。 為了幫助農藥走出去,特別是化解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對出口貿易帶來的影響,緩解我國農藥行業出口貿易急速下滑的壓力,2020年我們加力推動,以農業農村部第269號公告,出臺了僅限出口農藥登記管理政策。我們還積極協調財政部和稅務總局,提高農藥制劑的出口退稅率,按9%征稅的出口退稅率從6%或5%調整為9%,促進農藥制劑的出口,盡一切力量為農藥走出去創造良好環境。 04、新發展格局下推進農藥產業發展的思路與舉措 以服務農業綠色發展為引領,以農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構建政策法規、科技創新、登記評審、數據調度、國際合作五大體系,切實提高履職能力,促進農藥國內國際雙向良性循環,推進我國從農藥大國向農藥強國轉變,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4.1 在構建政策法規體系方面 4.1.1 加強對農藥法規、產業政策、規劃的研究 以簡政放權、落實“放管服”、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緊扣國情實際,借鑒國際經驗,加強農藥管理頂層設計,修訂完善《農藥管理條例》配套規章,改革優化登記管理相關制度體系,激活市場要素,釋放市場活力。 4.1.2 加強農藥風險管控制度建設 健全農藥登記后使用風險監測和再評價機制,探索開展農藥周期性評價和經濟性評價,穩步推進高毒農藥淘汰和替代計劃。貫徹落實“雙隨機一公開”的要求,創新監督機制,重點提升非法隱性添加檢測能力,及時查處違規行為,進一步規范農藥生產、經營和使用行為,努力做到農藥監管無死角、無盲區。 4.2 在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方面 4.2.1 完善創新支持政策 推動設立國家專項,支持農藥品種研發、關鍵技術創新、農藥綠色使用技術推廣等,鼓勵農藥創新聯盟發揮更大作用,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推進產學研更緊密結合。 4.2.2 推動將農藥創新納入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整合國內優勢科技力量,增加農藥科技創新投入,進行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究、集成和示范,打造我國農藥行業創新孵化器,推動農藥從創制研發到應用技術全產業鏈科技含量提升。 4.2.3 構建科學、權威、實操的標準體系 加快理順全國農藥標準體制機制,整合全國農藥標準化工作力量,積極參與和支持團體標準、地方標準等建設,著眼于農藥全領域、全鏈條、全要素,構建以農藥殘留限量標準、農藥質量標準為主體,涵蓋農藥研發、生產、經營、使用、監督管理等各環節,科學、權威、實操的標準體系,提高農藥生產集約化、自動化水平,經營規范化水平,農藥科學合理使用水平。 4.3 在構建登記評審體系方面 4.3.1 深入推進評審制度改革 貫徹落實國務院“放管服”精神和我部“三減一優”要求,穩定農藥登記管理工作政策預期,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4.3.2 提升登記評審水平 堅持問題導向,實質性應用群組化管理、集中評審、風險監測、風險評估、經濟性評價等手段,完善農藥登記評審細則,更加貼近生產與應用實際。 4.3.3 暢通拓展登記評審綠色通道 用好用足對生物農藥、特色小宗作物用藥聯合試驗、高毒農藥替代農藥等產品開通的登記評審綠色通道,加快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登記,推進登記評審技術政策性、科學性、實用性的統一。 4.3.4 強化登記試驗單位認定管理 完善資料審查細則,統一評審尺度,規范審批標準,探索建立試驗單位監督檢查制度,強化過程監控、事中事后監管,推動建立試驗單位誠信檔案。 4.4 在構建數據調度體系方面 4.4.1 推動出臺構建農藥大數據管理的相關制度和規范 統一農藥基礎數據、行政許可信息、可追溯編碼規則等各類數據標準,出臺數據采集、管理相關制度,推進區域間、行業間、平臺間數據歸集與應用。 4.4.2 進一步建設完善中國農藥數字監督管理平臺 探索利用區塊鏈、云存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完善登記評審系統、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建設完善風險防控系統、產供銷用調度系統、中國農藥查詢APP等,實現農藥產業布局、供需調度、市場運行、質量追溯、統計監測等數據信息一體化實時展示與調度,增強即時服務管理與行業的能力。 4.5 在構建國際合作體系方面 4.5.1 搭建市場主體、政府引導、產學研共同參與的國際交流合作平臺 加強既懂農藥、又懂貿易、精通外語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充分發揮CCPR主席國優勢,切實做好國際履約,加強雙多邊交流合作,推介中國方案、講好中國故事。 4.5.2 加強農藥進出口監管與服務 新外部環境下,適時引導企業調整走出去的方向,提升我國農藥產業抗風險能力。進一步研究制定推動農藥走出去的政策和措施,推進農藥進出口通知單無紙化申請,細化僅限出口農藥登記資料要求,開展對出口企業專供出口產品的監督和飛行檢查,加大對假劣專供出口產品的打擊力度,培育中國品牌美譽度,促進企業優勢互補、抱團出海。 4.5.3 推動農藥登記數據國際互認 貫徹落實農藥登記試驗質量管理規范,健全農藥登記良好試驗規范體系,提升國內試驗技術體系,推進國際范圍內農藥登記數據的互認,為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創造良好環境。 |
相關閱讀 |
4月異丙威原藥企業國內銷售情況分析 |
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已有序展開 |
中澳企業對氟樂靈展開博弈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