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條矮縮病的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為害禾本科的水稻、大麥、小麥、玉米、高粱、粟、稗草、看麥娘和狗尾草等20多種寄主。該病毒只靠灰飛虱、白背飛虱、白帶飛虱等傳染。其中主要以灰飛虱傳毒為主。介體一經染毒,終身帶毒,但不經卵傳毒。病毒主要在大麥、小麥病株上越冬,有部分也在灰飛虱體內越冬。第一代灰飛虱在病麥上接毒后傳到早稻、單季稻、晚稻和青玉米上傳毒。稻田中繁殖的2、3代灰飛虱,在水稻病株上吸毒后,遷入晚稻和秋玉米傳毒,晚稻上繁殖的灰飛虱成蟲和越冬代若蟲又進行傳毒,傳給大麥、小麥。由于灰飛虱不能在玉米上繁殖,故玉米對該病毒再侵染作用不大。田間病毒通過麥-早稻-晚稻的途徑完成侵染循環。灰飛虱最短獲毒時間30分鐘,1-2天即可充分獲毒,病毒在灰飛虱體內循回期為8-35天。接毒時間僅1分鐘。稻株接毒后潛伏期14-24天。晚稻早播比遲播發病重,稻苗幼嫩發病重。大麥、小麥發病輕重、毒源多少,決定水稻發病程度。
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治方法
(1)合理布局,連片種植,并能同時移栽。清除田邊雜草,壓低蟲源、毒源。(2)治蟲防病。注意秧田、本田前期防治,還要注意麥田防蟲。抓住一代成蟲從麥田遷向稻田和二、三代成蟲由早稻本田遷向晚稻秧田及玉米上,末代成蟲和越冬若蟲從晚稻遷到早播麥田的防治,具體防治方法參考灰飛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