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風暴來襲,傳統農資企業該何去何從? |
來源:農藥市場信息新媒界 2021-8-16 10:24:00 |
農資行業彷佛一夜變天。 當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電商化的時候,農資行業卻一直按兵不動,農資從業者也一直認為電商離自己很遠很遠。 這不是因為農資人不思進取、固步自封,而是他們經過了多次嘗試和努力之后的“自甘認命”。2015年堪稱農資行業電商的元年,N多行業先行者,如田田圈、云農場、一畝田、農一網、農集網,經過一番血雨腥風、大浪淘沙后,無不出師未捷、壯志未酬。 這些有實力、有背景電商平臺的折戟沉沙讓行業人士產生了錯覺,那就是農資電商注定無法在農村立足。一些農資營銷專家更是給出了很多看似合理的理由,諸如“農資是生產資料,種植戶需要的是技術服務,不是單純的農資產品”;“農村消費以大爺大媽為主,他們不會用智能手機,不可能上網購物”;“農村的交通還很落后,物流成本太高,支撐不起電商產業的發展”;“網絡上假貨太多,農民害怕上當受騙”……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徹底打破了人們的生活和消費習慣,農資行業亦是如此。疫情嚴重的時候,村民無法出門購買農資,開始嘗試網絡購物。中保、大豐收、飛翔農資、耕耘農資這些相對陌生的農資電商企業,仿佛一夜之間實現了彎道超車,成為業內矚目的“黑天鵝現象”。 面對迎面而來的農資電商大潮,農資企業在做什么呢? 農資電商來勢兇猛,傳統農資企業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真實地展現出了行業在轉型期的“蕓蕓眾生相”:有的企業驚呼“狼來了”、被電商沖擊地瑟瑟發抖,但又無可奈何;有的企業不斷發布紅頭文件打擊網絡銷售,但作用了了;有的企業匆忙上馬電商項目,但“雷聲大、雨點小”;有的企業置若罔聞,一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愛咋咋地”的姿態。 筆者進入農資行業一年多以來,先后接觸了很多行業媒體從業者和一些有代表性的農資企業,通過系統研究后總結出,傳統農資企業面對電商大潮沖擊之后的六種典型表現。 第一類企業是急流勇退型。它們屬于近幾年以來網絡銷售很不錯的企業,以拜爾為代表。拜爾在網絡上早已銷售額過億,但相對于線下更大體量的市場份額,有著德國血統的拜爾,還是選擇了逆勢而為,在今年年初對外宣告終止線上銷售授權。這一行為的背后或許有企業決策者個人的原因,但也和企業的德國出身分不開,畢竟電商產業在德國的發展始終不溫不火。 第二類企業是積極進取型。一些有遠見的企業開始奮起直追、主動擁抱電商,它們以先正達為代表。同樣是世界級巨頭,拜爾在剎車,先正達卻在踩油門。據悉,2020年10月先正達公司成立了先正達翼選電商平臺,并推出了金棠、兆勝、翠影、百朵等電商品牌,直接與京東、淘寶等平臺和商家進行對接。為此,先正達翼選去年12月份在江蘇南通專門組織了一場農資電商的交流會議,積極探討與電商企業的深度合作。先正達的主動進取精神或許與其中國基因有關,中國人太了解電商的發展能量了。 第三類企業是堅決抵制型。它們既有國外的企業,也有國內的企業,而且以國內一些行業知名企業為主。近年,富美實、利爾化學、海利爾、好收成、美邦、西大華特、先農、明德立達、中農聯合等一些知名農化企業紛紛發布聲明,禁止旗下產品在網上銷售,但效果一般。 第四類企業是暗度陳倉型。這些企業一邊口中說著抵制電商、打擊網銷,一邊又悄悄地試水電商,暗地里給農資電商公司供貨。“抵制電商”是因為線下渠道銷售量占比過高,“不表態”無法給合作多年的經銷商一個交代。“試水電商”是因為看懂了電商的發展趨勢,“不嘗試”企業或許沒有未來。既然沒有先正達這類企業的實力和渠道掌控力,那就只好先暗度陳倉,“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等看清方向、找到感覺后,再大張旗鼓、大刀闊斧地運作。 第五類企業是隔岸觀火型。這類企業對電商既不支持,也不反對。他們自己沒有主動做電商,但也不反對產品在網上銷售。它們比較冷靜和理智,對農資電商冷眼旁觀,靜觀其變。 第六類企業是置若罔聞型。以中小規模企業為主,它們的產品在網絡上銷售的不多,即使銷售也不影響渠道的現狀,因此,它們對電商的感受并不強烈,依然以做傳統渠道銷售為主,對農資電商充耳不聞。 那么,傳統農資企業究竟該如何面對電商,是拒還是迎,抑或不聞不問?對此,筆者有兩個基本判斷: 第一、電商是農資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大多數農資企業之所以對電商心生恐懼,不是電商不好,而是電商的貿然出現影響了現有渠道的利益,導致渠道的不滿和反抗。當下,渠道銷量對于傳統農資企業而言依然占據大頭。雖然電商代表未來的趨勢,但誰也沒有勇氣壯士斷臂,以犧牲現有渠道的代價來豪賭未來。 1975年,世界膠卷行業的領導者柯達率先研發出了數碼相機技術,那時候數碼相機還非常笨重,像素也很低。一邊是無比稚嫩但代表未來的數碼技術,一邊是異常強大但代表當下的膠卷技術,重點發展哪個,這對柯達公司是一個挑戰。為此,柯達專門開董事會進行討論。最后,它們選擇放棄數碼相機,繼續發展膠卷產業。2012年,柯達公司因為戰略選擇失誤而宣告破產。 我想通過這個真實的故事每一個農資企業都應該意識到,農資電商根本不是你做不做的問題,而是早做還是晚做,以及如何做的問題。 第二、農資電商可以和傳統渠道并存,二者之間不是替代關系,而是共生關系。 食品行業、服裝行業、3C行業經過近20年的電商跑馬圈地,但線下的旗艦店、專賣店、零售店依然存在。只不過有的人習慣于線上購物,有的人習慣于線下購物,二者之間好像誰也無法打敗誰,彼此處于共生狀態。 筆者認為,農資行業也應如此。 首先,線上客戶和線下客戶基本不是同一類客戶。 習慣于線上購買的人,不會輕易去店里買農資;而習慣于線下買的人,會有更多的人逐漸往線上轉移,但線下店里的農資消費者依然會占大多數。 其次,線下的產品體驗和技術服務是線上無法替代的。 農資產品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標品,就是認知度和成熟度很高的產品,如除草劑中的草甘膦、草銨膦、敵草快等,肥料中的尿素、復合肥、葉面肥等,農民買了就會用,所以標品PK的是品質和價格,即性價比;另一類是非標品,如技術創新型產品或配方類產品,這類產品離不開專業的技術支持,非標品PK的是技術和服務。 因此,對于傳統農資終端商而言,要想活下去必須提前做好轉型的準備,把傳統農資店轉變成“品牌體驗店”和“技術服務店”,把團隊從“農資搬運工”變成“農技服務商”。 那么,對于傳統農資企業而言,該如何與時俱進抓住電商的風口進行轉型升級呢? 電商競爭的極致是品牌影響力和產品供應鏈的競爭。純正的電商公司最怕的是傳統企業親自下場玩電商,傳統企業一旦突破“思維關”和“人才關”,將會快速發揮品牌、產品、資源和資金優勢,打得電商公司滿地找牙。 因此,筆者建議傳統農資企業做好以下三件事情,以應對氣勢洶洶的電商洪流: 第一、把線下渠道賣的不好的產品放在網上進行試水。 有人或許會質疑:傳統渠道都賣不好的產品網上就能賣好嗎?如果這類產品是因為價格而非品質原因,那么由廠家省略渠道費用直接在網上銷售,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價格過高的問題。 另外,終端滯銷的產品放在網絡平臺銷售,賣得好與不好,都不會引起現有渠道的反彈。 第二、把賣得好的產品以新品牌的形式與線下渠道錯位競爭。 這一做法是很多服裝、家紡等企業電商化運營的一貫套路。成立一個新品牌,專注用于線上營銷。雖然經銷商或多或少也會有些怨言,但畢竟沒有造成直接的利益沖突,渠道的抗拒不大。 第三、幫助渠道商提前轉型以應對農資電商帶來的潛在威脅。 作為農資企業,即使你堅守底線不做電商,但你的同行肯定會做。只要有廠家做電商,就會或多或少影響到線下渠道。 因此,有責任有擔當的農資企業,不是不做電商,而是本著認真負責、長期合作的初心,去幫助農資渠道商認清現狀以及電商可能帶來的威脅,幫助農資店主掌握技術,教會他們與電商共生之道。這才是真正有責任、有擔當的企業。 |
相關閱讀 |
經銷商如何在夾縫中生存 |
新型肥料概念需要技術支撐,產品需要渠道推廣 |
農資價格戰,互懟還是認慫?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