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種子法即將實施,“改良式育種”一去不復返? |
來源:農財網種業寶典 2021-9-10 9:41:00 |
9月8日下午,四川省第三屆“藏糧于技”高峰論壇暨首屆天府國際種業高峰論壇在四川邛崍的成都天府現代種業園舉行。 作為2021首屆天府國際種業博覽會的“重頭戲”,本次論壇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萬建民、康振生及多位種業界專家、科學家作報告。 論壇上還進行了以“種子法修訂與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為主題的高端對話。本文聚焦論壇上各領導、專家和企業家談及的種子法修訂、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品種審定等內容。 保護 EDV制度讓利益共享 種子是糧食生產的源頭,對糧食安全意義重大。要把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手里,且飯碗里主要裝中國糧,就應不遺余力地提高我國種業的競爭力,而在這其中,種子法的的頒布實施和不斷修訂完善,發揮著重要作用。 8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在京開幕,種子法修正草案提請大會審議。本次修訂擬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EDV制度),并進一步完善侵權賠償制度,完善法律責任,引發行業上下的高度關注。(20年來,種子法修改了什么?) “這是種子法自2000年頒布實施以來的第四次修訂,此次修正重點在于擴大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權利保護范圍,延伸保護環節,提高保護水平,加大保護力度,用制度導向激發原始創新活力。”四川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付洪表示。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新種子法將實施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對水稻育種單位和科研人員也有重要影響。 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式華指出,實質性派生品種在商業化開發前需取得原始品種權人同意,相當于建立了利益共享機制,有助于鼓勵科研人員腳踏實地進行原始創新。 生物育種較常規育種更高效,以往生物育種科研人員拿傳統育種家的材料隨便改改就能造出個新品種,這讓傳統育種家與生物育種科研人員存在隔閡。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的實施有助于消除這一隔閡,推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協同創新。 另外,在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77個成員中,已有68個實行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新種子法的頒布實施,有助于中國種業與世界通行規則接軌,走到正確的軌道。 打假 “改良式育種”是一種強盜邏輯 國內種業龍頭荃銀高科近年來推出了系列優質玉米品種,得到長江中上游等地的認可,卻也備受各種小型企業侵權的困擾。 荃銀高科副董事長、總經理張琴表示,新種子法彰顯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對企業來說是一種保障,是對原始創新的鼓勵。 目前,荃銀高科正加強對育種技術專利的保護,同時成立專門的知識產權企業保護辦,尋求各地執法部門和公安系統的幫助。近兩年來,該公司每年投入200萬元,在福建、江蘇、湖北等地,持續進行“打假”維權。 大北農集團常務副總裁兼作物科技產業總裁、全聯農業產業商會種業經濟分會會長劉石表示,新種子法從法規角度保護原始創新,對自主創新的種子公司是很好的契機。 “改良式育種”就是一種強盜邏輯,將他人品種隨意改改就成為自己原創新品種的時代已經過去。 劉石同時表示,程序正義很重要,但種業企業取證難、維權難、維權慢會影響企業自主科研和育種創新的積極性,也是一種保護不足。我國對種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還需繼續提升。 創新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 中國是“水稻大國”,稻種資源有8萬多份,但資源利用率很低。程式華指出,原始創新需要長時間的投入,種質資源的保護創新和再利用更需加強。 貴州是西南種業大省,在玉米育種等方面有一定優勢。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陳澤輝表示,中國的種源“卡脖子”問題,在玉米上最突出,主要就是種質資源不夠,種源創新不夠。 玉米源于中美洲熱帶地區,熱帶玉米種質資源蘊含大量抗病、耐旱、耐瘠的優質基因。從玉米品種選育發展史來看,每次玉米有大的突破,都與熱帶材料的利用有關。 據陳澤輝介紹,西南地區在熱帶玉米的種植、利用有優勢。此外,西南地區有大量長期從事熱帶、溫帶育種材料改良的人才團隊,在種子公司和種子基地上也有一定優勢。 “西昌、滇西等地有優質玉米育制種基地,在改善灌溉等基礎設施條件后,西南玉米育種的優勢將得以發揮�!标悵奢x期待將西南的熱帶材料推廣至東華北、黃淮海地區。 張琴表示,荃銀高科成立以來一直堅持自主創新和科企合作相結合的一個研發體系,經過20年的發展,形成一套完整的、以市場為導向的、育繁推一體化的創新路徑。該公司每年投入研發經費為5000萬-7000萬元,公司通過自主研發與科企合作,加大對種質資源的保護利用和創新,利用多種生物技術創制改良了很多新材料。 相較荃銀高科等國內種業龍頭,四川本土企業在創新、戰略、規劃等方面有一定差距,如何加強四川本土種企的育種創新能力,助力川種振興? 四川省種子協會會長、仲衍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伍先敏表示,四川種業得益于川種優勢、科研力量優勢和人才優勢,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四川100多家種子企業都在搞育繁推,他建議企業找準定位、找準自身特色、加強科企合作,以尋求突破。 “有政策支持、有全體種業人參與,只要加強合作、加強聯合,川種就能重振雄風。”伍先敏表示。 開放 中國種業的發展得益于此 中國種業發展離不開對外開放。多年來,中國透過杜邦先鋒、KWS、孟山都等國際巨頭引進了眾多優質種質資源,豐富了中國的育種資源庫。與會嘉賓希望未來能夠繼續加大力度引進。 除了種質資源引進,另一方則是生物技術的開放。全球范圍內,生物育種商業化已二十多年,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被證明安全可靠。 劉石表示,大北農連續十一年,每年投入一億元左右做科研、做原始技術創新。不放開生物育種,會傷害種企科研創新的積極性,中國農業更遲遲不能享受到在全世界已流行了二十余年的先進技術所帶來的紅利,也不利于“藏糧于技”大戰略的實現。 據估計,放開生物育種商業化,可讓玉米單產提高10%-15%,玉米品質提升,玉米產業每年的直接收益將增加500億-800億元。此外,在玉米總供給不變情況下,能夠節約耕地約6000萬畝。 據悉,目前某些地方非法轉基因橫行,生物育種成果卻無法商業化。“合法的不讓上,非法的大行其道”,從戰略和法規角度看,這還需全行業思考如何面對,如何解決。 |
![]() |
![]() |
相關閱讀 |
春耕要來了,農藥市場三特點莫忽視 |
談“藥”色變,實際上是對農藥有較深的偏見 |
國內草甘膦原藥市場依然沒有太大起色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