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氯肥在中國到底能不能用?來看看張承林教授考究之后的結果 |
來源:中原農資寶典 2021-10-7 9:40:00 |
近期,一家農資產品的網上購物平臺根據各級工商、質監和新聞媒體2016年上半年公布或曝光的不合格肥料生產企業及品牌,獨家將這些名單整理,并通過微信平臺向社會廣而告之,點擊率過十萬。在名單上的企業大部分是氯離子不符合有關要求和標識不合格。華南農業大學張承林教授認為我國存在“忌氯作物”的概念,并詳細查閱并翻譯了國外相關文獻,發表署名文章為“氯”正名。下面就看看張承林教授考證的結果如何? 張承林教授在其發表的署名文章《“忌氯作物”的錯誤概念在中國是如何傳播的?》中提到: 氯是植物必須的營養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含量達到0.2-2.0%,達到了中量元素的水平。但在我們國家由于存在“忌氯作物”的錯誤概念,幾十年來對含氯肥料產生錯誤的認識,這種錯誤認識越演越烈,到今天已把氯妖魔化。在一些經濟作物區,人們已經談氯色變。“忌氯作物“這個錯誤概念在中國到底是怎么傳播的,作者花了一番心血,做了考證。下面就是有關的考證結果。 我認真翻閱了敘述植物營養學和肥料學的英文原版權威書籍,發現在國外并沒有“忌氯作物”這個說法。他們都統一稱為“氯敏感作物(Chlorine sensitive crop)”。”敏感“是個中性詞,并無好壞之分。如油菜是硼敏感作物,并不存在“硼對油菜有害有毒”之意。但在我國沒有人叫“氯敏感作物”,而是稱為“忌氯作物”。“忌”的意思是“禁止、避免”之意。 “忌氯作物”的字面意思就是這種作物是不能含氯的,更不能施含氯肥料。這與氯是植物必須營養元素相抵觸。實際上很多有機肥都是含氯的(如人畜糞尿),作物不能施含氯肥料,那么有機肥也不能用,這是非常明顯的荒唐結論。到底在中國是稱為“氯敏感作物”還是稱為“忌氯作物”,我查閱了上世紀50年代以后出版的書籍,大部分為教科書。發現兩種叫法都有。 張承林教授還翻譯了美國液體肥料基金會主席拉里·穆爾非博士和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農學教授巴尼·戈登博士曾發表的文章,闡述了含氯肥料的優點。下文節選部分譯文: 施用含氯肥料獲取更多收益 拉里·穆爾非 巴尼·戈登 (穆爾非博士,美國液體肥料基金會主席。戈登博士,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農學教授。原文登載于《Fluid Journal》,Winter 2007, p20-23。《流體肥料》雜志冬季版) 氯是公認的植物必需營養元素,但與其它必需營養元素相比,它是受重視程度較低的元素之一。但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對氯在植物營養和植物健康方面的作用了解更多。最終的作用結果是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增加了經濟效益。學術研究為確立氯在作物生產中的重要性指明了道路。 雖然氯被列為微量元素,但實際上它在植物體內的所需濃度與硫相近。因此我們建議應將它與硫、鈣和鎂一起歸類為中量營養元素。氯在植株內的臨界濃度為0.20%至0.25%。 氯在植物營養中的作用包括:1、作為運輸鉀、鈣、鎂和銨離子的反離子;2、維持細胞的水化作用;3、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如此,研究還表明氯對抑制根系、莖桿和葉片真菌病害起重要作用。這些被抑制的病害有:根腐病、褐斑病、條銹病、葉銹病和小麥的斑枯病、玉米和高粱的莖腐病。目前我們還不清楚氯與病害的相互作用機制是什么,但氯對作物產量的正效應是肯定的。氯作為作物保護藥劑的作用是附帶的。 大部分情況下,氯的施用量在20-30英磅/英畝(合1.50-2.24kg/畝)的范圍內是足夠的。由于這些肥料的鹽分指數較高,一般不宜與谷類作物和條播作物的種子直接接觸。對條播作物和春播谷類作物,將起苗肥放置于種子下方5厘米深的側邊5厘米的位置或者離種子5厘米的位置效果很好。在質地較粘的土壤上,對于精準施肥器,更靠近一點種植行也是可行的。 就對植物有效性而言,這些含氯肥料都是有效的。一旦施入土中,氯就是氯,沒有變化。學術研究已證實了這點。選擇購買或使用哪種含氯肥料應視該肥料在市場上是否容易買到,該肥料與其它液體肥料的相容性以及價格。 (施氯肥后在小麥、高粱、玉米上的效益分析部分沒有翻譯) 總結:在土壤測試的基礎上施用含氯肥料可以提高作物產量,降低生產成本和增加生產者的效益。在大部分情況下,每畝施用1.5公斤的純氯可以獲得最好產量。施氯肥的收益與作物種類、產量水平及農產品價格有關,對小麥、高粱和玉米,其收益在每畝9-27美元。 |
![]() |
![]() |
相關閱讀 |
硫酸鉀(顆粒):7.24日河北東昊價格分析 |
國家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聯合調研化肥市場,堅決打擊囤積居奇、哄抬價格、捏造散布漲價信息等行為 |
氯化鉀漲勢應該還未終止,預計1月份賣方會再往上拉漲一波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