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巴西的主要作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巴西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由于這種谷物的多功能性,對這種豆科植物的需求不斷增長,使大豆在巴西的種植量增加,但其產量卻因植物檢疫問題而減少了許多倍。在這些問題中,線蟲,尤其是大豆異口線蟲、爪哇根結線蟲、南方根結線蟲和根腐線蟲,被認為是大豆產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其損失可高達100%。這些損失與土壤中線蟲的數量密度、栽培制度和采用的管理技術直接相關。

每一個物種在使用管理技術時都需要特別注意。在所有線蟲物種的管理中,應采用與非寄主作物輪作/演替,對于某些物種(大豆線蟲、南方根結線蟲、爪哇根結線蟲)應采用大豆抗性品種。另一種替代方法是化學控制(化學殺線蟲劑),但它在以較低的速率找到有效的產品(這種產品可以在廣泛的區域使用,并且具有令人滿意的成本/效益比)方面不盡如人意。由于大豆是單位面積經濟產量較低的作物,并且因化學殺線蟲劑的成本較高,這些殺蟲劑都是用于種子處理或定植溝和有目的來保護幼苗在初始階段的發展(播種后30至45天)。初期發育旺盛的植物,對線蟲的攻擊有更佳的抵抗力。
用于線蟲防治管理的生物產品已得到廣泛的關注,其作用是以微生物與線蟲的拮抗關系為基礎,作用機制包括抗菌作用、捕食作用、誘導植物耐藥作用、酶和毒素的產生作用、真菌寄生作用、寄主植物根際定殖和產生/釋放降解線蟲細胞壁的水解酶。它的廣泛傳播是由于其作用時間較長和可持續性,因此是一種可行的低成本替代方法,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易于應用,避免了對線蟲的抗性形式的選擇和土壤生物群的不平衡。
在未來五年內,殺線蟲劑市場預計將增長約14%,遠高于殺真菌劑(3%)和殺蟲劑(2%)的增長。這是由于種植者對線蟲危害的認識加深,以及現有技術的廣泛推廣。這個市場將被新的化學產品(2到3個分子)和生物殺線蟲劑為主所占據。生物防治劑(真菌和細菌)以及分子(化學+生物)的關聯已經通過旨在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產品作用的研究進行了測試。然而,事先評估相容性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在談到化學物質和生物制品的結合時。在兼容性允許的情況下,它們可以成為非常有趣的工具,因為除了有利于大豆幼苗的初步建立,它可以促進更大的殘留效應,從而促進更多的群體減少病原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