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多地農業農村部門啟動小麥病蟲害防治用藥政府采購。但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廉政風險仍然較高……

前幾年,在我國大規模實施小麥“一噴三防”項目的時候,有多個縣(市、區)的種植業管理科長、植保站長、分管領導乃至局長,因為涉及招標腐敗而紛紛落馬,極個別地方的植保站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幾年時間過去了,仍然有一些僥幸過關者或者繼任者,不僅沒有吸取教訓,反而繼續置國家利益而不顧,“時刻準備”著再好好“撈一把”。手段其實并不高明,主要還是那幾種,最常見的是在確定采購農藥品種時,放著市場主流產品不選,而選擇登記企業只有三四家的冷門產品,以方便意向單位“圍標”。由此導致最終中標的產品,較同類產品貴的沒影,嚴重干擾了正常市場秩序,讓同行不服氣,讓農民群眾“罵娘”,極大抹黑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等部門多次強調要強化支農資金使用監管,最大限度發揮資金效能,但到了基層,有時卻監管乏力。在此,呼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主動作為,盯緊靠牢,充分運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進行科學分析研判(同時要進一步暢通舉報渠道),對在農藥農資政府采購活動中發現的“苗頭”性問題提前干預、及時處置,對觸及法律紅線底線者敢于亮劍、嚴懲不貸,確保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