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明確多菌靈和嘧霉胺在藍莓上施用后可能產生的膳食暴露風險,上海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等單位研究人員通過規范的田間殘留試驗,檢測藍莓中多菌靈和嘧霉胺的殘留量,結合各類食物的日平均膳食攝入量、急性膳食參考劑量(ARfD)及每日允許攝入量(ADI),計算得到中國各類人群中多菌靈和嘧霉胺暴露的風險熵(RQ)……

結果表明,露地栽培模式下,多菌靈和嘧霉胺在藍莓上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級動力學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別為5.1和3.2天。多菌靈和嘧霉胺分別按有效成分630和360 g/hm2施藥2次,每次間隔7天,藥后3、5、7、10天時藍莓中多菌靈的殘留量為0.56~2.92 mg/kg、嘧霉胺的殘留量為 0.18~1.54 mg/kg。慢性膳食風險評估表明,多菌靈在14歲以下人群中的慢性膳食攝入風險熵(CRQ)大于100%、嘧霉胺在5歲以下人群中的CRQ大于100%,其中藍莓中的多菌靈、嘧霉胺殘留對其全膳食暴露風險的貢獻率最高不超過12%,表明藍莓中多菌靈和嘧霉胺的殘留不是主要風險暴露源頭。
急性膳食風險評估結果顯示,藥后3天采摘的藍莓果實中多菌靈殘留對14歲及以下人群的急性膳食攝入風險熵(ARQ)大于100%,存在明顯膳食風險。
研究人員建議多關注多菌靈和嘧霉胺殘留對消費者產生的全膳食暴露風險,尤其是14歲以下少年兒童;鑒于藍莓中的多菌靈殘留對14歲及以下人群造成急性膳食風險概率高,不建議將多菌靈用于藍莓病害的防治。
截至2022年5月15日,尚未有任何農藥產品在我國藍莓上登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