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啶胺,二硝基苯胺類殺菌殺螨劑,是為數不多的解偶聯劑。氟啶胺是日本石原公司開發,主要用于防治馬鈴薯晚疫病、葉菜類根腫病和茄科作物的疫病,該產品推廣過程中受到安全性和應用技術的限制,只有馬鈴薯晚疫病區域和葉菜類根腫病區域占領了一定市場份額。近年來,在我國柑橘區紅蜘蛛防治市場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殺菌:抗性風險低,具有未來性的特色化合物
目前,氟啶胺是唯一的線粒體氧化磷酸化解偶聯劑,與現有藥劑無交互抗性。通過作用于ATP合成酶,在呼吸鏈的尾端解除氧化與磷酸化的關聯,最大程度消耗電子傳遞積累的電化學勢能,殺菌速度與活性領先于同類化合物。 氟啶胺在ATP合成酶上有多個作用位點,由多基因控制,抗性風險極低,全世界使用至今無抗性報道,是非常具有未來性的特色化合物。 氟啶胺基本無內吸性,因此國外將其定位成保護性殺菌劑,但田間試驗結果表明,氟啶胺不僅保護效果突出,病害發生后期仍有一定治療效果。通過同位素追蹤等試驗方法觀察葉片噴施氟啶胺后藥劑的移動,發現氟啶胺有較強的滲透性,有效成分可穿過葉片表皮細胞,進入外層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形成藥效集中的保護層。
與內吸性較強的化合物相比,氟啶胺的藥效利用率更高。氟啶胺具有強烈的觸殺效果,已被列為救災性藥劑。 通過阻斷孢子的產生、萌發、侵染與菌絲的生長,對病菌各個生長階段發揮藥效。病害預防效果顯著高于常規保護性殺菌劑,同時抑制已侵入菌絲的突破,有效防止病斑的擴展。 氟啶胺的殺菌譜很廣,對高等真菌與低等真菌都有較好的效果,可有效防止霜霉疫病、灰霉病、菌核病、炭疽病、根腫病、猝倒病及果樹上的瘡痂病、黑星病等病害。其中,對疫病、根腫病和灰霉病特效。 氟啶胺具有非常好的土壤穩定性,遇土后仍能保持較高活性,且半衰期較長,適合各種形式的土壤處理。在我國西南根腫病區域推廣噴灌或灌根發揮了突出的防治效果,對其它根部病害(如菌核病、馬鈴薯塊莖腐爛病等)也有較好效果。 殺螨:部分區域的主流品種 隨著廣西柑橘的瘋狂擴種和柑橘紅蜘蛛抗性加劇,氟啶胺慢慢也被企業用于防治紅蜘蛛。近日,筆者在廣東新會地區走訪時發現,由于抗性問題的產生,氟啶胺已經成為當地新會柑種植戶應對紅蜘蛛問題的主要手段。 氟啶胺防治機理在于阻斷螨類的能量合成,對紅蜘蛛的成蟲和卵都有防效。在美國、中國臺灣等地作為殺螨劑正式登記,用于柑橘蘋果等果樹紅蜘蛛的防治。藥劑滲透性,觸殺效果較強,無內吸傳導作用,紅蜘蛛抗性較低。而在中國,氟啶胺也已經近20個登記,用于防治紅蜘蛛問題。
氟啶胺在應用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藥害風險。因此在應用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高溫不能用藥,非常容易出現藥害。 2、千萬不能和乳油復配,因為滲透性很好,和乳油復配后,會出現葉片畸形,卷縮。 3、對瓜類、十字花科蔬菜禁止噴霧,葡萄不同品種先做試驗后推廣,夏黑、紅提等品種花前或套袋后使用。 4、塑料設施內不要施藥(部分人群對此成分過敏)。 5、氟啶胺不能與有機磷或有機硅混用,反應會使藥液變色并出現絮狀沉淀,降低藥效。 6、作物苗期慎用(農資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