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農資暴利”的話術再次刷爆新疆農資圈,”將農資價格打到地板!”這個噱頭已經成為了一些電商農資的流量密碼,再借助一把好的營銷手段,分分鐘輕松秒殺一眾實體店!
到底是真正的惠農、助農,還是換一個套路坑農、害農?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打破暴利的“法寶”就是“便宜”! 帶貨主播們愛說一句話:“等我把價格打下來!”這句話也真正說到了種植戶的心坎里,是啊,又給我賒欠,又給我做田間服務,無利不起早,實體店你得賺我多少錢? 而實體店的無奈和苦澀回應是:“好吧,你先把尿素價格打下來好嗎?!” 尿素基本上是微利的代名詞,甚至很多經銷商賠錢賣尿素只為拉客戶。價格不能說是低到地板價了,基本上已經到地下室了。但它至少還是現金操作,而其他很多耳熟能詳的農資產品,價格早就透明,還不得不承擔賒銷的風險。 這就讓實體店頭痛了,賒銷帶來的資金沉淀和占用,當然也屬于成本,我還有送貨的費用、還有做田間服務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我現在怎么賣,也賣不過電商啊。

姑且不論,我們看看目前的現實情況是怎樣的? 某些農產品行情不好,部分農戶種地積極性降低,加上自然災害頻發,農藥化肥零增長,產能過剩、原料價格波動等等都很大程度的造成種植戶的農資成本居高不下。所有人都更傾向于選擇便宜的農資產品。常規的農資實體店銷售渠道本身,都已經全部是練“葵花寶典”的武林高手了!為了更有競爭力,許多零售商都已經從“坐商”轉變成“行商”,從銷售產品轉變為提供農事服務,提供營養、植保的全程解決方案。 而農資行業進入市場競爭這么多年,農資產品經過了這么多年的優勝劣汰和市場選擇,同質化已經相當嚴重,“農資暴利”這幾個字在80%農資產品都成為通貨的情況下,已經很難看到!
不是還有20%嗎?好的,來聊聊另外的20%! 這20%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涉及的方面也很多! 首先,這20%的產品是什么? 絕大部分集中在調節劑、生物刺激素、微肥特肥、新型功能型肥料當中。這里面不乏有很多具有技術含量的產品,有獨特的作用機理,或者先進的加工工藝,優異的原料和助劑,因此,它們的價格貴,貴在科技含量! 但是更多的,是一些濫竽充數,劣幣驅逐良幣的擦邊球產品。一斤頂三斤的肥、全殺通殺的殺蟲劑、千億的菌…… 這些無良生產廠家不在少數,為了攥取利潤和大幅度降低成本,選擇低端原料生產的產品,價格當然是相當的便宜!然而質量和效果,當然就得另說。
于是,在我們這個世界里,干壞事要比干好事容易得多,制作劣等品要比制作優等品容易得多,也更加好賣。 同樣是賺錢,賺這種快錢當然更容易得多。所以,這些劣質農資產品就具備了它肥沃的生存土壤。而為了追求利潤而銷售這一類產品的農資銷售者也不乏少數。 亂花漸欲迷人眼,想要買到貨真價實的產品,還是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做到慧眼識珠,才不會上當受騙!
其次,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種植者到底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便宜,還是占便宜? 誰都想低投入高回報,低投入高產出,但是好像,“物美價廉”的神話時代已經過去,還抱有這種幻想的人,你買到的產品我相信一定會便宜,但是不一定有什么用,你的產量也一定不會太好。“一分價錢一分貨”,更建議我們首先考慮產品的性價比!便宜的過于離譜的產品,好像實在是讓人不太放心!
第三個問題:到底是先有的低端的農資產品,還是先有的想要便宜的種植戶?是低端的農資產品帶壞了想要便宜的種植戶,還是想要便宜的種植戶的需求拉低了農資產品本身的制造門檻,創造了低端農資產品的生存空間? 我們沒辦法苛責那些想要便宜農資產品的種植戶,因為種植領域也在卷,尤其是種植大戶,更需要精打細算的算計種植成本。對于便宜的產品的需求,既是被動性選擇,也是保證收入的基本要求。 這種被動導致,農資產品只要滿足便宜和解決問題這兩個要求就能被普遍接受。于是絕大多數,不對,是幾乎所有的種植戶,他們基本不具備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等學科專業的分辨能力來判斷:為什么成分、含量、劑型相同的兩個產品,價格卻不一樣?有的差別還那么大? 他們更注重的是如何控制和壓縮農資的使用成本。從而使自己的產量和產量帶來的收入達到最大化。 農資經營的門檻低,很多從業者都同樣不具備這種分辨能力,相當片面的憑借價格高低,廠家的優惠政策,支持力度來選擇農資產品。
第四個問題,到底什么樣的產品算是好產品? 我們說農業生產是一門模糊科學,產量所受的種子質量、管理水平、土壤條件、氣候因素等等干擾因素太多,所以到底哪個產品效果好,絕大部分是依靠用戶體驗的反饋,而這種“口碑”式的評價往往基于四個字,能否“肉眼可見”! 這種主觀的判斷既是種植戶和農資產品經營者對產品好壞的評判標準,對于制造產品的廠家,反而簡單了,我有一整套的辦法讓你肉眼可見!我有一百多種化合物讓你肉眼可見!最關鍵的是,我還能做的很便宜! 需求簡單明確,產品自然而然應運而生,你看,同樣的成分含量,我這么便宜,不是好產品嗎?你可以買一次不買了,我不在乎,還有更多的人的智商稅還沒交呢!記住!我就是便宜!
這些所謂的“便宜”產品造成什么樣的種植管理風險? 根系弱、不出苗,是因為劣質肥料造成的土壤毒素超載;早衰和脫肥,是因為劣質肥料吸收利用率不夠;打幾遍殺蟲劑還是防不住,是因為不明成分造成的抗性管理失敗;病害嚴重、落花落蕾,是因為劣質植調劑造成的代謝紊亂;這些都和最終的產量息息相關!
第五個問題,那些喊著打破農資暴利的人到底是什么人? 如果用嘩眾取寵形容,可能有失偏頗,個人感覺他也絕對不是無知者無畏,會不會有一種可能,他們更懂加工制造、國家標準?所以他們能做得出來、找得到這么“便宜”的農資產品? 用爭議性的話題賺取人氣和關注度,用廉價的產品轉化成利潤,何樂而不為?制造的爭議性話題,你反駁,或者不反駁,吸引眼球的效果都已經達到了。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氣勢來源于浮躁,所謂的“便宜”,也從來都不是從“砍掉中間環節,沒有中間商”做到的,更多的極有可能是通過產品上的投機取巧,以次充好來做文章。
最后就談到了最底層的邏輯:我們對自己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屁股決定腦袋,在正規化農資產品競爭激烈的今天,產品利潤趨于透明,渠道商也只有拼服務這條路。單純的賣農資,已經向農業種植管理服務轉變。 售后、倉儲、分銷、運輸,營養、植保方案的制定實施,產品質量的回訪、溯源等方面,能夠彌補廠家的缺陷,兩者之間達到了一種良好的互補,這種互補,也是當前實體店農資產品能在市場上以最低成本流通的關鍵所在。
農資從業者既要活在當下,又要著眼未來。一方面要理性的布局現在,另一方面更應當以開放的胸懷擁抱未來。 我們看到很多農資實體經營者通過自媒體推廣栽培技術、科普農業知識,讓更多的種植戶提高種植水平,達到節本增效,增產提質的最終目的。 我們樂于見到這個行業良性有序的競爭和運行,只有這樣,最終受益的才會必定是廣大的種植者! 用“便宜”和所謂的打破“暴利”這種帶節奏的方式在短視頻平臺上引導輿論導向,最終也只會是曇花一現。 說到這里,不禁想起美國總統林肯的那句話:“你可能在某個時刻欺騙所有人,也可能在所有時刻欺騙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時刻欺騙所有人。”
去做真正意義上的解決問題的好產品。 去做更好地田間服務工作。 讓更多的種植者受益,這是農資從業者的終極目標! 同時,也奉勸他們:好好做個人吧! 少一點套路,多一點實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