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小麥赤霉病愈發嚴重!蘇皖等地“拉響”預防警報
來源:化肥農藥助手    2024-4-11 16:18:00
    

赤霉病作為一種流行性病害,是包括條銹病、白粉病在內,小麥面臨的三大病害之一。

小麥赤霉病是一種暴發性、流行性、氣候型病害,不僅造成嚴重減產,還因病粒帶有毒素而嚴重影響小麥品質,對小麥生產危害極大。其發生特點是揚花期侵染、灌漿期顯癥、成熟期成災,一般減產10%~20%,大流行年份減產40%以上。


近十年是我國麥區赤霉病發病最嚴重的十年。為什么會這么嚴重?這與耕作制度改變和全球氣候變暖有關。
我國已經全面推廣的秸稈還田能夠保護環境,也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但任何事情都是兩面的,秸稈還田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之前我們提到麥區中病原菌的數量龐大,這就是由于病原菌可以在還田的秸稈上面存活和繁殖,這些秸稈給了病原菌滋生提供了條件。
而另一方面,全球氣候變暖后,造成了我國雨區北移。例如長江、黃淮地區,過去小麥揚花期的時候是沒有這么多雨水的,現在揚花期間降雨的幾率比以前要大得多,這也為赤霉病提供了暴發的條件。
3月18日和4月3日,安徽省植物保護保護總站分別發布《2024年全省小麥赤霉病發生趨勢中期預報》、《2024年全省小麥中后期主要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預報分別指出:依據近期全省稻樁帶菌率調查情況,當前的苗情、入冬以來的天氣和3-4月份氣象條件等因素分析研判,預計小麥赤霉病全省呈重發態勢,自然發病面積4100萬畝;赤霉病全省大發生,其中淮北北部偏重發生,全省自然發病面積約4100萬畝,集中顯癥期在5月上中旬。

2024年全省小麥赤霉病發生趨勢中期預報

 

3月中旬,我站組織省小麥病蟲害防控技術專家組成員,集體會商小麥赤霉病發生趨勢。依據近期全省稻樁帶菌率調查情況,當前的苗情、入冬以來的天氣和3-4月份氣象條件等因素分析研判,預計小麥赤霉病全省呈重發態勢,自然發病面積4100萬畝。

一、預測依據

1.氣 溫回升有利于菌源增加。受前期平均氣溫偏低影響,當前赤霉病病菌子囊殼形成速度較慢,數量偏低。近期調查,稻樁枝帶菌率全省平均為1.3%,一般為0.4%-2.7%,較上年同期相近或略偏低,其中南陵縣、涇縣、望江縣、壽縣、全椒縣、樅陽縣等地區帶菌率為3.2%-8.7%,略高于其他地區。玉米秸桿帶菌率為0.1%-3.5%,較上年同期略高。隨著春季氣溫逐步回升,適濕高濕的田問小氣候有利于子囊殼的形成和菌源量的增加。

2.田間濕度有利于病菌侵染。去冬今春,沿淮淮北、江淮之間、沿江江南降水量均較常年同期偏多,田間濕度偏大,部分田塊甚至出現積水,易出現漬害導致植株抗性下降,適宜病菌侵染蔓延。

3. 寄主條件有利于病害流行。全省小麥主載品種對赤霉病抗性不強。加之,前期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以及3月底可能出現的降溫天氣,引起小麥植株抗性下降,寄主條件總體有利于病害發生。

4.氣象條件有利于病害發生。據省氣象部門預測,3月23日- 4月11 日江北降水量接近常年、氣溫較常年偏高,沿江江南降水量較常年偏多,氣溫接近常年;3月23-25日和3月30日-4月1 日全省有2次降溫過程。自4月上旬開始,全省小麥自南向北開始進入抽穗揚花期,時問跨度長,易感病生育期遇雨幾率大4月份全省常年有階段性的降水氣象,適溫高濕將有利于赤霉病的發生。


二、防治技術

針對全省小麥赤霉病重發態勢,各地要落實“兩控兩保”(控流行、控毒素,保產量、保品質)防控策略,按照“因地制宜、分區治理”原則,科學防控小麥赤霉病,具體防治技術詳見《安微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指揮部辦公室關于印發2024年安徽省小麥赤霉病防控技術方案的通知》(帨農防指辦函〔2024〕5號)。

 

2024年全省小麥中后期主要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

 

4月2日,我站組織15個小麥生產市植保站技術人員,召開小麥中后期主要病蟲害發生趨勢會商會。依據近期菌源、苗情、未來氣象條件等因素分析研判,預計全省小麥中后期主要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其中赤霉病大發生、穗期蚜蟲和白粉病中等至偏重發生、條銹病和葉銹病中等發生,其它病蟲害偏輕以下程度發生。

一、發生趨勢

赤霉病全省大發生,其中淮北北部偏重發生,全省自然發病面積約4100萬畝,集中顯癥期在5月上中旬。

條銹病中等發生,發生面積約300萬畝,流行盛期在4月中下旬。

葉銹病中等發生,發生面積約400萬畝,流行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白粉病中等至偏重發生,發生面積約700萬畝,流行盛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

穗期蚜蟲在沿淮淮北中等至偏重發生,發生面積約1600萬畝,發生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吸漿蟲在沿淮淮北常發區偏輕發生,發生面積約100萬畝。粘蟲輕發生,發生面積約100萬畝。根腐病、莖基腐病在淮北等部分地區會造成一定危害。

二、預報依據

1.病害菌源充足,條銹病始見期與上年相近。近年小麥赤霉病、葉銹病和白粉病等病害在全省發生普遍,田間菌源廣泛存在。近期調查,赤霉病稻樁枝帶菌率一般為0.8%-5.7%,較上年同期增加7.5%-21.7%,其中壽縣、貴池區、涇縣、全椒縣、當涂縣等地帶菌率為7.7%-15.3%,高于其他地區;玉米秸稈帶菌率為0.2%-3.5%,較上年同期略高。小麥條銹病在宿松縣零星發生,始見期與上年相近。

2.田間環境有利于病害發生。小麥群體偏大,部分田塊追施氮肥量多,造成田間郁閉;受前期降水偏多的影響,當前田間濕度偏大,易出現漬害影響根系活力,田間環境條件有利于病害發生。

3.多降水的氣象條件對赤霉病、條銹病等發生有利。據氣象部門預測,4月沿淮淮北降水量接近常年,淮河以南較常年偏多,全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4月中下旬有2次降水過程,分別出現在16-18日(全省)和25-27日(淮河以南)。全省小麥主體抽穗揚花期時間跨度長,遇雨幾率大,氣象條件有利于赤霉病和條銹病等病害發生流行。

4.寄主條件有利于病害和蟲害發生。全省小麥主栽品種多不抗赤霉病,對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等病害抗性不強,有利于病害侵染。孕穗至灌漿期的小麥長勢嫩綠,食料條件好,有利于蚜蟲增殖和粘蟲為害。雖然當前蚜蟲總體數量較低,但由于蚜蟲增殖速度快,條件適宜時蚜量將快速上升。

三、防治技術意見

(一)發生形勢與防治任務

預計今年全省小麥中后期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發生面積約7300萬畝次,需防面積約1.1億畝次。

(二)防治技術策略

堅持因地制宜、分區治理、分類指導的原則。以預測預報為依據,突出綠色防控技術,科學開展化學防治,病害重在預防,蟲害達標防治。針對全省小麥赤霉病大流行態勢,落實“兩控兩保”(控流行、控毒素,保產量、保品質)防控策略,科學防控小麥赤霉病。

(三)技術措施

1.防治技術。各地要根據小麥生育進程和當地病蟲害發生情況,科學制定最佳防治適期。淮河以南麥區4月上中旬于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開展第一次總體防治(見花打藥),主治赤霉病,兼治條銹病、白粉病、蚜蟲等;沿淮淮北麥區4月中下旬開展第一次總體防治,主治赤霉病、蚜蟲,兼治白粉病、銹病、吸漿蟲、粘蟲等。淮北中部、沿淮及其以南麥區第一次防治后5-7天再防一次,淮北北部可視天氣情況開展第二次防治。高感品種揚花期有陰雨、結露和多霧天氣,首次施藥時間應提前至抽穗期。小麥揚花期遇陰雨天氣,選擇搶在雨前或雨停間隙施藥,施藥后3-6小時內遇雨,雨后應及時補治,確保防效。

2.化學防治

(1)防治指標

蚜蟲800頭/百穗以上、天敵數量在利用指標以下及時噴藥防治。對早期出現的條銹病發病中心,要立即進行圍殲防治。條銹病病葉率達到0.5%,葉銹病病葉率達10%,白粉病病葉率達10%時,要立即普治。

(2)防治藥劑

防治赤霉病,可選擇對赤霉病防效好、毒素控制作用較強,同時兼治小麥銹病、白粉病等穗期病害的高效藥劑(具體可參考《安徽省2023-2024年度小麥、油菜重大病蟲害防治預案》)。第一次用高效藥劑比例要達50%以上,且推薦上限用量施藥,確保防控質量;第二次交替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對苯丙咪唑類藥劑抗性水平高的地區,禁止使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單劑及復配制劑。

 

4月3日,江蘇省植物保護總站發布《2024年小麥赤霉病等穗期病蟲發生趨勢與防治技術意見》,意見指出:綜合分析小麥品種布局與抗性、苗情長勢、穗期天氣趨勢、病害抗藥性與田間病蟲基數等因素,預計今年小麥穗期病蟲將偏重發生。其中,赤霉病在沿淮及淮南麥區偏重以上流行風險高,預計偏重流行風險面積超過2000萬畝;白粉病中等發生,沿淮、淮北、沿海局部偏重發生;銹病偏輕發生;穗蚜中等發生,淮北局部偏重發生;粘蟲輕發生。

 

赤霉病。預計在沿淮及淮南麥區偏重以上流行風險高,重發區域主要在蘇南、沿江、里下河、沿淮、沿海南部麥區。預報依據:一是感病品種種植面積大。2023年秋播我省小麥種植品種數量多。淮南中感品種種植面積占27.5%,沿淮、淮北地區主栽品種對小麥赤霉病抗性普遍較弱,感赤霉病品種數量占90%以上、種植面積比例達98%以上,其中高感品種種植面積達49.1%。二是小麥生育進程差異大、易感病期長。去年小麥播期長,越冬以來先后遭遇3次大范圍持續雨雪冰凍天氣,田間小麥生育進程不整齊,地區、品種、田塊間小麥抽穗揚花期差異較常年和去年更大,易感病期拉長,據部分地區典型調查,同一地區小麥抽穗揚花期將會達到10天以上,為近年少有,赤霉病菌侵染幾率加大。三是田間初侵染源充足。3月下旬各地調查,稻樁子囊殼枝帶菌率全省平均2.3%,高于上年同期的1.7%,部分地區高達20%以上,且近期溫度、濕度適宜,有利于子囊孢子大量繁殖,80%以上地區枝帶菌率顯著上升,部分地區平均枝帶菌率是3月上中旬調查的5倍以上,田間小麥赤霉病菌初侵染源遠超1%的大流行指標。四是氣候條件適宜。根據國家氣象總局和省氣象部門的分析,我省今年小麥赤霉病流行氣象風險為近十年少有。4月降水量江淮之間和蘇南地區較常年偏多0~2成,有4-5次降水過程,與大面積小麥易感病的揚花期高度吻合。加之田間群體密度大,郁蔽程度高,導致大部分地區平均相對濕度較大,利于孢子萌發侵染,十分適宜赤霉病的流行危害。

 

赤霉病是對小麥穩產高產威脅最大的生物災害,防控好以赤霉病為主的小麥穗期重大病蟲害,事關夏糧豐收和全年糧食安全。各地要圍繞“蟲口奪糧”保豐收目標,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將赤霉病各項防控措施抓早抓緊、抓細抓實,狠抓監測預警、科學防控、服務指導和物資保障等工作,堅決打贏夏糧生產“蟲口奪糧”關鍵仗,實現防病減損、控病減毒、提質增產目標。

 

一是加強監測預警,提高預報精準度。監測預警是科學防控、精準防控、高效防控的重要前提。要加大赤霉病、白粉病、蚜蟲等穗期重大病蟲監測調查力度,加密調查頻次、擴大調查范圍,用好智能工具,準確掌握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田塊發生發展動態。小麥赤霉病的流行程度與小麥揚花期是否遇到高溫高濕天氣有直接關系,各地要加強與栽培、氣象等部門溝通協作,做好小麥生育進程的監測調查,明確不同區域、不同田塊、不同品種的小麥生育進程和抽穗揚花時期;要準確掌握小麥抽穗揚花期天氣變化,根據天氣趨勢及時修正赤霉病中短期預報;要全力做好穗期病蟲發生與防治信息發布和匯報工作,嚴格執行小麥赤霉病等重大病蟲發生防治信息周報制、突發災情實時報送制和信息網絡匯報制,及時將病蟲發生與防治情況上報至相關部門,為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二是優化防控策略,提高技術科學性。要按照“科學研判、精準施策、減量控害”的防控思路,統籌打好赤霉病、白粉病等穗期病蟲防治總體戰。赤霉病要落實“主動出擊、見花打藥”的防控技術要點,在防控時間上,要牢牢掌握小麥揚花初期這一首次用藥的關鍵時期,努力做到“見花打藥、揚花一塊、防治一塊”;在防治次數上,要根據小麥揚花期間天氣條件和病害流行風險程度,決定防治次數;要堅持一次防治不動搖的剛性要求,流行風險高的地區第一次用藥5-7天后用好第二次藥,確保防控效果,對高感品種、生育期極不整齊和揚花期遇連陰雨天氣的區域或田塊,第一次藥后5天左右開展二次防治;若揚花期遇陰雨天氣,可選擇雨隙或搶在雨前施藥,藥后6小時內遇雨要及時補治。在防控藥劑上,要優先選擇效果優、含量高、安全性好的農藥品種,加大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葉菌唑等高效防病害降毒素藥劑及其復配制劑的推廣應用力度,并注意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品種;要停用多菌靈等抗藥性較高的藥種。白粉病、銹病可選用戊唑醇、環丙唑醇、氯啶菌酯、啶氧·丙環唑、氯氟醚·吡唑酯、唑醚·戊唑醇等藥劑;蚜蟲可選用吡蟲啉、吡蚜酮、啶蟲脒、聯苯·噻蟲胺、噻蟲·高氯氟等藥劑;粘蟲可選擇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藥劑。要用足藥量和水量,確保防治效果,噴桿噴霧機畝用水量20~30kg,機動彌霧、靜電噴霧畝用水量15~20kg,高效植保無人機畝用水量不低于1.5kg。

三是強化宣傳指導,提高技術到位率。要加強宣傳發動,充分調動基層群眾防治的積極性、主動性,指導農戶緊抓農時、不等不靠、主動用藥、科學防治。要創新宣傳發動方式,既要用好廣播電視、報紙明白紙、村組大喇叭等傳統方法,也要做到守正創新,積極應用微信短信、抖音短視頻等新型手段,線上線下結合、傳統手段與現代方法結合,提高宣傳宣傳發動的廣度、深度和力度,確保宣傳發動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村組農戶。防控的關鍵時期,要結合 “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組織動員廣大農技人員下機關、進基層、踏田頭,深入病蟲重發區、技術力量薄弱區和苗情復雜區,開展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務指導,確保種植戶能抓住適期、選對藥種、科學防治;要強化防效跟蹤調查,及時發現并幫助解決防治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推動大面積病蟲防控工作平衡展開。

四是做好物資保障,確保供應不斷檔。赤霉病等穗期病蟲防控關鍵時期,農藥等物資需求加大,各地要發揮多方能動性,及早謀劃防控資金和物資調度儲備。積極爭取防控資金,努力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和防災減災資金,尤其要用足用好中央“一噴三防”資金,及時開展赤霉病防控物資采購和作業補貼,要強化物資保障,做好農資余缺調劑,確保防控物資及時足額發放到位,群眾有藥用、有好藥用。同時要強化農資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違規銷售套裝農藥等違法犯罪行為,確保農資市場管理有序,讓群眾用上放心藥、安全藥、高效藥。

相關閱讀
辣椒斑枯病該如何防治?用什么藥合適?
葉子黃缺什么肥料?10種原因,對癥下藥才是正確的做法
蘑菇紅粉病的防治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