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主要發生在大豆根部,幼苗或成株均染病。初期莖基部或胚根表皮出現淡紅褐色不規則的小斑,后變紅褐色凹陷壞死斑,繞根莖擴展致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不發達,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葉色淡綠,分枝、結莢明顯減少。
發病規律:病原菌在土壤中和病株體內越冬,并可在土壤中腐生,成為病害的侵染來源。環境適宜時越冬病菌直接侵害幼苗,引起幼苗根腐:病菌也可通過雨水、灌溉水及人、畜或農機具的攜村官的互動交流平臺帶傳播。
防治措施: ①藥劑拌種:
用 50%多福合劑可濕性粉劑, 按種子量的 0.4%拌種。或用菌克毒克 ( 2%寧南霉素水劑) 按種子量的 1%拌種。或用 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 0.5%拌種。還可用“大豆微復藥肥” 拌種包裝苗期噴施植物復合營養液; 用火龍敵在大豆苗期葉面噴施可生根壯苗, 間隔 7~ 10 天連噴 2~ 3次。 40%多菌靈+50%福美雙, 可使病指下降 20%以上, 還可用含有殺菌劑的 35%多克福大豆種衣劑用種子重量的 1.5%劑量拌種。
②農業技術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 輪作宜與禾本科作物實行三年以上輪作, 減少菌量;適期播種 ( 適時晚播) 播種深度控制在 2~ 3 厘米, 并要早中耕, 深中耕, 以起到防寒增溫, 增強大豆生長勢, 提高抗病力的作用;改善田間土壤通氣條件, 及時排除田間積水, 精耕細作, 創造疏松平整的耕層, 避免田間積水, 采取壟作法, 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促進大豆根系生長, 提高免疫力;增施有機肥、 磷肥和鉀肥, 進行葉面噴肥, 適時進行中耕培土, 以利于側生根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