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柑橘爆皮病
癥狀:常引起大量落葉、落果、枝梢枯死和樹皮爆裂,嚴重時可致整株死亡。在果實貯藏運輸期間,還會引起大量腐爛。炭疽病可發生于柑橘樹地上部的各個部位。葉片癥狀:葉上病斑多出現于葉緣或葉尖,呈圓形或不規則形,淺灰褐色,邊緣褐色,病健部分界清晰。病斑上有同心輪紋排列的黑色小點。在不正常的氣候條件下和栽培管理不當時,葉部有時發生急性型病斑。一般從葉尖開始并迅速向下擴展,初如開水燙傷狀,淡青色或暗褐色,呈深淺交替的波紋狀,邊緣界線模糊,病斑正背兩面產生眾多的散亂排列的肉紅色黏質小點,后期顏色變深暗,病葉易脫落。枝梢癥狀:多自葉柄基部的腋芽處開始,病斑初為淡褐色,橢圓形;后擴大為梭形,灰白色,病健交界處有褐色邊緣,其上有黑色小粒點。病部環繞枝梢一周后,病梢即自上而下枯死。嫩梢有時會出現急性型癥狀,常自梢端3~l0厘米處突然發病,狀如開水燙傷,呈暗綠色,水漬狀,3~5天后凋萎變黑,上有朱紅色小粒點。花朵癥狀:雌蕊柱頭被侵染后,常出現褐色腐爛而落花。果實癥狀:幼果發病,初期為暗綠色不規則病斑,病部凹陷,其上有白色霉狀物或朱紅色小液點。后擴大至全果,成為變黑僵果掛在枝梢上。大果受害,有干疤型、淚痕型和軟腐型3種癥狀。干疤型以在果腰部較多,圓形或近圓形,黃褐色或褐色,微下陷,呈革質狀,發病組織不深入果皮下;淚痕型是在果皮表面有一條條如眼淚一樣的,由許多紅褐色小凸點組成的病斑;軟腐型在貯藏期發生,一般從果蒂部開始,初期為淡褐色,以后變為褐色而腐爛。果梗癥狀:果梗受害,初期褪綠,呈淡黃色,其后變為褐色,干枯,果實隨即脫落,也有的病果成僵果掛在樹上。苗木癥狀:常從嫩梢頂端第一、二葉開始發生燙傷狀癥狀,以后逐漸向下蔓延,嚴重時整個嫩梢枯死。有時也會從嫁接口處開始發病,病斑深褐色,其上散生小黑點。
病原:本病是由盤長孢狀刺盤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侵染所致,屬于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黑盤孢科、刺盤孢屬,引致葉枯型癥狀的葉生盤長孢菌(GloeOsp orium foliicolum Nish.)是本病菌的同物異名;有性階段為圍小叢殼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屬于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球殼目,療座霉科,小叢殼屬。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組織中越冬。分生孢子借風雨和昆蟲傳播。分生孢子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萌發產生芽管,從氣孔、傷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組織。炭疽病菌是一種弱寄生菌,健康組織一般不會發病。但發生嚴重凍害,或早春低溫潮濕,夏秋季高溫多雨等,或由于耕作、移栽、長期積水、施肥過多等造成根系損傷;或肥力不足、干旱、蟲害嚴重、農藥藥害、空氣污染等造成樹體衰弱;或由于偏施氮肥使植株大量抽發新梢和徒長枝,均能助長病害發生。品種間以甜橙、椪柑、溫州蜜柑和檸檬發病較重。
防治措施:應采取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為主的綜合治理措施。
(1)改善果園管理。做好肥水管理和防蟲、防凍、防日灼等工作,并避免造成樹體機械損傷,保持健壯的樹勢。剪除病蟲枝和徒長枝,清除地面落葉,集中燒毀。
(2)噴藥保護。樹勢衰弱的橘園,或由于各種原因,樹體受到損傷時,應及時噴藥保護。一般可在每次抽梢期噴藥1次,幼果期噴藥2次。有急性型病斑出現時,更應立即進行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