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柑橘疥疙病
癥狀:在葉片上初期為油漬狀的黃色小點,接著病斑逐漸增大,顏色變為蠟黃色。后期病斑木栓化,多數向葉背面突出,葉面則凹陷,形似漏斗。嚴重時葉片畸形或脫落。嫩枝被害后枝梢變短,嚴重時呈彎曲狀,但病斑突起不明顯。花器受害后,花瓣很快脫落。果上發病癥狀在謝花后不久即可出現,開始為褐色小點,以后逐漸變為黃褐色木栓化突起。幼果嚴重時多脫落,不脫落的也果形小,皮厚,味酸甚至畸形。空氣濕度大時,病斑表面能長出粉紅色的分生孢子盤。
發病規律:瘡痂病菌以菌絲體在患病組織內越冬。翌年春季,當氣溫回升到15℃以上,并為陰雨高濕的天氣時,老病斑上即可產生分生孢子,并借助水滴和風力傳播到幼嫩組織上,萌發后侵入。潛育期10天左右。新病斑上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次侵染。在我國栽培的柑橘品種中,最易感病的有溫州蜜柑、早橘、本地早、南豐蜜橘、福橘、衢橘、乳橘、檸檬、檸檬及天草等;其次是椪柑、蕉柑、枸頭橙、小紅橙等;比較抗病的有柚類、梗橘和大多數雜柑類品種;甜橙類品種在我國表現高度抗病。但在阿根廷、美國等地已發現另一種瘡痂病菌和新的生物型,可使甜橙類品種嚴重發病。瘡痂病菌只侵染感病品種的幼嫩組織,初抽出來的新梢幼葉尚未展開前及剛落花后的幼果最易感病,隨著組織的老熟,感病性也隨之下降。溫度和濕度對瘡痂病的發生流行都有決定性的影響。發病的溫度范圍為15~30℃,最適為20~28℃。在浙江等橘區,瘡痂病以對幼果的為害最重,春梢的發病情況,在不同年份間有很大差異。溫度偏低是限制春梢發病程度的關鍵因素。
防治措施:以防治幼果瘡痂病為重點,于花謝2/3時噴藥,發病條件特別有利時可在半個月后再噴一次。春芽期(芽長2毫米)最好根據預報來決定是否用藥。有效的藥劑品種有波爾多液(硫酸銅0.5~1千克,石灰0.5~1千克,水100千克)、55%硫菌霉威可濕性粉劑1 000~1 200倍液、50%多霉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7%可殺得2000型800倍液、80%必備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80%山德生(大生M-4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30%二元酸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20%龍克菌(殺菌銅)膠懸劑500倍液、12%綠菌靈乳油5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