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半邊黃、金金黃、萎蔫病。
癥狀:棉花整個生育期均可受害,是典型的維管束病害。癥狀常表現多種類型:苗期有青枯型、黃化型、黃色網紋型、皺縮型、紅葉型等;蕾期有皺縮型、半邊黃化型、枯斑型、頂枯型、光稈型等。青枯型 棉株遭受病菌侵染后突然失水,葉片變軟下垂萎蔫,接著棉株青枯死亡。黃化型 多從葉片邊緣發病,局部或整葉變黃,最后葉片枯死或脫落,葉柄和莖部的導管部分變褐。黃色網紋型 子葉或真葉葉脈褪綠變黃,葉肉仍保持綠色,病部出現網狀斑紋,漸擴展成斑塊,最后整葉萎蔫或脫落。該型是本病早期常見典型癥狀之一。皺縮型 表現為葉片皺縮、增厚,葉色深綠,節間縮短,植株矮化,有時與其它癥狀同時出現。紅葉型 苗期遇低溫,病葉局部或全部現出紫紅色病斑,病部葉脈也呈紅褐色,葉片隨這枯萎脫落,棉株死亡。半邊黃化型 棉株感病后葉半邊表現病態黃化枯萎,另半邊生長正常。該病有時與黃萎病混合發生,癥狀更為復雜,表現為矮生枯萎或凋萎等。縱剖病莖可見木質部有深褐色條紋。濕度大時病部出現粉紅色霉狀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病原為尖孢鐮刀菌萎蔫專化型 Fusarium oxysporum f. sp.vesinfectum (Atk.) Snyder et Hanse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枯萎病菌主要在種子、病殘體或土壤及糞肥中越冬。帶菌種子及帶菌種肥的調運成為新病區主要初侵染源,有病棉田中耕、澆水、農事操作是近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田間病株的枝葉殘屑遇有濕度大的條件長出孢子借氣流或風雨傳播,侵染四周的健株。該菌可在種子內外存活5-8個月,病株殘體內存活0.5-3年,無殘體時可在棉田土壤中腐生6-10年。病菌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及微菌核遇有適宜的條件即萌發,產生菌絲,從棉株根部傷口或直接從根的表皮或根毛侵入,在棉株內擴展,進入維管束組織后,在導管中產生分生孢子,向上擴展到莖、枝、葉柄、棉鈴的柄及種子上,造成葉片或葉脈變色、組織壞死、棉株萎蔫。該病的發生與溫濕度密切相關,地溫20℃左右開始出現癥狀,地溫上升到25-28℃出現發病高峰,地溫高于33℃時,病菌的生長發育受抑或出現暫時隱癥,進入秋季,地溫降至25℃左右時,又會出現第二次發病高峰。夏季大雨或暴雨后,地溫下降易發病。地勢低洼、土壤粘重、偏堿、排水不良或偏施、過施氮肥或施用了未充分腐熟帶菌的有機肥或根結線蟲多的棉田發病重。
防治措施: (1)選用抗、耐病品種。抗病品種有 陜401,陜5245,川73-27,魯抗1號,86-1號,晉棉7號,鹽棉48號,陜3563,川414,湘棉10號,蘇棉1號,冀棉7號,遼棉10號,魯棉11號,中棉99號,臨6661,冀無2031,魯343,晉棉12號、21號等。耐病品種有 遼棉7號,晉棉16號,中棉18號,冀無252等。枯萎病、黃萎病混合發生的地區,提倡選用兼抗枯萎病、黃萎病或耐病品種,如陜1155,遼棉7號,豫棉4號,中棉12號等。
(2)實行大面積輪作。最好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提倡與水稻輪作,防病效果明顯。
(3)認真檢疫保護無病區。目前我國2/3左右的棉區尚無該病,因此要千方百計保護好無病區。無病區的棉種絕對不能從病區引調,嚴禁使用病區未經熱榨的棉餅,防止枯萎病及黃萎病傳入。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
(4)鏟除土壤中菌源清除零星病株。發病株率0.1%以下的病田定為零星病田。發現病株時在棉花生育期或收花后拔棉稈以前,先把病株周圍的病殘株檢凈,再把病株1m范圍內土壤翻松后消毒。用50%棉降可濕性粉劑140g或棉隆原粉70g與翻松的土壤混拌均勻,然后澆水15-20L,使其滲入土中,再用干細土嚴密封閉;也可用含氮16%農用氨水1份對水9份,每m2病土澆灌藥液45L,10-15天后再把澆灌藥液的土散開,避免殘毒或藥害。
(5)棉種及棉餅消毒。棉種經硫酸脫絨后用0.2%抗菌劑402藥液,加溫至55-60℃溫湯浸種30分鐘或用063%的50%多菌靈膠懸劑在常溫下浸種14小時,晾干后播種。用棉餅作肥料時,棉籽經60℃熱炒4分鐘或100℃蒸氣1-1.5分鐘制成的棉餅無菌。
(6)用無病土育苗移栽。
(7)連續清潔棉田。連年堅持清除病田的枯枝落葉和病殘體,就地燒毀,可減少菌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