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姜 | 蘋果 | 葡萄 | 番茄 | 黃瓜 | 辣椒 | 柑橘 | 更多.. |
瓠子、葫蘆綿腐病 |
![]() |
苗期染病,引起猝倒。結瓜期染病主要為害果實。貼土面的瓜先發病,病部初呈褐色水浸狀,后迅速變軟,致整個瓜變褐軟腐。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綿毛,即病原菌菌絲體。本病也可引致死秧。 【病原形態特征】 德里腐霉(Bythium deliense Meurs.),屬鞭毛菌亞門真菌。該菌在PDA和PCA培養基上產生旺盛的絮狀氣生菌絲,孢子囊呈菌絲狀膨大,分枝不規則;藏卵器光滑、球形,頂生,大小18.1~22.7微米,藏卵器柄彎向雄器,每個藏卵器具1個雄器,雄器多為同絲生,偶異絲生,柄直,頂生或間生,亞球形至桶形,大小14.1×11.5微米;卵孢子不滿器,大小15.5~20微米。菌絲生長適溫30℃,最高40℃,最低10℃,15~30℃條件下均可產生游動孢子。P.deliense與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相似,瓜果腐霉藏卵器柄不彎向雄器,而德里腐霉的藏卵器柄明顯彎向雄器。此外德巴利腐霉(P.debaryanum Hesse)也可引致黃瓜猝倒病。 蔬菜上引致猝倒病的腐霉菌在浙江省以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終極腐霉(P.ultimum)、畸雌腐霉(P.irregulare)、刺腐霉(P.spinosum)分布最廣,在多種蔬菜病組織中出現的頻率分別為21.43%、11.61%、16.69%、22.32%;其次是德里腐霉和德巴利腐霉及絢麗腐霉(P.pulchrum)。其中P.aphanidermatum、P.deliense、P.irregulare三種對蔬菜致病性較強,是猝倒病重要病原。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和卵孢子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萌發產生孢子囊和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借水流或雨水濺射傳播,成為初侵染和再侵染源。生長季節中雨水頻繁或植地高濕有利本病發生。平均氣溫22—28℃,連陰雨天氣多或濕度大利于此病發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①選用綠旺、3號絲瓜、短度水瓜、長度水瓜等耐濕的品種。 ②育苗期及絲瓜長出3片真葉以前要注意防止幼苗猝倒病,具體方法參見黃瓜猝倒病。 ③定植時采用高畦或起垅種瓜,南方畦面做成龜背形,排水溝深約30~40厘米,防止雨后畦面積水,定植穴施入充分腐熟有機肥或酵素菌漚制的堆肥,絲瓜架棚要搭得高些,下垂的果實不要與地面接觸,同時要注意通風,防止濕氣滯留。北方要注意及時插架,前期少澆水,多中耕,棚室栽培時要注意放風、降濕。 【藥劑方法】 ①苗期發病初期噴淋72.2%普力克水劑600~7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克露、克霜氰或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②生長中期可選用18%甲霜胺錳鋅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顆粒劑8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60升左右,雨季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可改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或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采收前5天停止用藥。 ③生物防治法。即利用抗生菌,將人工培養的抗生菌施入土中能抑制病菌生長。如在瓜田施用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或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的培養物,以利土壤中拮抗微生物得到繁育,從而達到抑制病原菌生長之目的,可以收到防病增產的效果。 |
![]() |
相關作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