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主要侵害果實,也可侵染棗吊、棗葉、棗頭及棗股。果實受害,最初在果肩或果腰處出現淡黃色水漬狀斑點,逐漸擴大成不規則形黃褐色斑塊,斑塊中間產生圓形凹陷病斑,病斑擴大后連片,呈紅褐色,引起落果。病果著色早,在潮濕條件下,病斑上能長出許多黃褐色小突起,即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分泌粉紅色物質,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團。剖開落地病果發現,部分棗果由果柄向果核處呈漏斗形、變黃褐色,果核變黑。重病果曬干后,只剩棗核和絲狀物連接果皮。病果味苦,不能食用。輕病果雖可食用,但均帶苦味,品質變劣。葉片受害后變黃綠色、早落,有的呈黑褐色焦枯狀懸掛在枝頭上。棗吊、棗股、棗頭等營養枝感病后一般不表現癥狀,處潛伏狀態。經離體保濕培養后,均能長出粉紅色粘液狀分生孢子團。
病原:棗炭疽病源為半知菌亞門的Gloelsporium fructigenum Blerk(無性階段),該病菌還為害蘋果、梨、葡萄、核桃等多種果樹。
發病規律:棗炭疽病以菌絲體潛伏于殘留的棗吊、棗頭、棗股及僵果內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風雨(因病菌分生孢子團具有膠粘性物質,需要雨水、露水溶化)、昆蟲傳播,從傷口、自然孔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幼果期即可侵染,但通常要到果實近成熟期和采收期才發病。該病菌在田間有明顯的潛伏侵染現象。潛伏期的長短除受氣候條件影響外,與棗樹的生命力強弱密切相關。發病的早晚和輕重,取決于當地降雨時間的早晚和陰雨天氣持續時間的長短。雨季早、雨量多,或連續降雨,陰雨連綿,田間空氣的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發病早而重。棗果實不同的加工方法與發病程度也有密切關系。采用曬棗法加工干棗,感病的果實,經過日曬夜堆,容易形成高溫高濕條件,病情可迅速發展,嚴重者損失50%以上。采用炕烘法加工干棗,將鮮棗在55—70℃溫度下,烘烤10小時后,再行攤曬,可減輕發病,確保豐收。
防治措施: (1) 降低菌源基數,減少病源。對樹下棗吊、落葉、病果等及時清除,也包括
附近刺槐樹的落葉及相關染病樹種的病果、枯死枝葉等。盡量不用刺槐防護林,改用其他樹種。
(2) 農業栽培措施。見棗銹病部分。
(3) 做好害蟲防治,杜絕傳播途徑。對蝽象類、葉蟬類等刺吸式口器害蟲做重點防治。
(4) 化學防治。于發病期前的6月下旬先用一次殺菌劑消滅樹上病源,可選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多菌靈800倍液、40%新星乳油800倍液等;臨近發病期可結事棗銹病防治,于7月中、下旬噴1次倍量式波爾多液2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發病期的8月中旬左右,選用1000萬單位農用鏈霉素(第百萬單位對水6~8千克)或10%多氧霉素1000倍液交替使用,并混入80%代森錳鋅(噴克,大生M-45、新萬生)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0%新星乳油10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等,使用濃度見說明),每10~15天1次,至9月上、中旬一般結束用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