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此病主要侵害葉片和葉鞘表面出現(xiàn)濕潤狀白色小點,逐漸擴大成淡褐色至深褐色近圓形的病斑,大小可達1~2公分,病斑周圍有一圈約1~2毫米寬的黃暈,以后發(fā)展成近橢圓形至長梭形或不規(guī)則形白色壞死枯斑,病健交界明顯,最后在病斑表面產(chǎn)生黑色小點。病害嚴重時葉片上病斑密布,相互連接成片,其間還有桔紅色粘稠小液滴,這是病菌的粘分生孢子團。天氣干燥時病斑中部易破裂穿孔,許多病斑相連時可使葉片早枯,短時期內(nèi)即致葉片枯死。
【病原】:此病由半知菌刺盤孢真菌侵染所致。病部所見黑色小粒點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盤似淺盤碟狀,有很多黑色剛毛,長約90~120微米,有2~3個橫隔膜,孢子盤基部長出短桿狀分生孢子梗,上長出大量長圓形、無色、單細胞的分生孢子,內(nèi)有1~2個油球,分生孢子大小約14~20×4.0~6.0微米。
【發(fā)生規(guī)律和發(fā)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及分生孢子盤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次年長出分生孢子通過風(fēng)雨濺散或昆蟲傳播,在適宜條件下分生孢子萌發(fā)長出芽管進行初次侵染。高溫、多雨、潮濕的天氣利于此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因這種天氣不論對炭疽菌的生長、分生孢子的形成、傳播和萌發(fā)、侵染都是有利的。栽培因素中,作物連作或鄰作,病菌來源多;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種植密度過大,田間濕度高;土壤瘦瘠、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等,都有利于誘發(fā)炭疽病。
【防治方法】:一是翻耕土壤,整平土地,注意合理密植,保持株間通風(fēng)透光. 二是施足糞肥,氮,磷,鉀肥合理配合.灌水灌小水,防止大水漫灌.雨后排除田間積水,鋤凈田間雜草. 三是重病地與非蔥類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 四是發(fā)病初期及時噴藥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選噴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性顆粒劑1000倍液、25%炭特靈、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1000倍液;或30%倍生乳油2000倍液;或40%多硫膠懸劑600倍液;或2%加收米水劑80Q倍液;或2%農(nóng)抗120~250倍液;或15%粉銹寧1500倍加50%多菌靈500倍液等。隔7~10天噴一次,連續(xù)噴3~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