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姜 | 蘋果 | 葡萄 | 番茄 | 黃瓜 | 辣椒 | 柑橘 | 更多.. |
桃褐腐病 |
![]() |
別名:果腐博,桃菌核病 癥狀:該病危害桃樹的花、葉、枝梢及果實,以果實受害最重。 (1)、花與葉受害:花部受害常自雄蕊及花瓣尖端開始,先發生褐色水漬狀斑點,后漸延至全花,以至變褐萎蔫,多雨潮濕時呈軟腐狀,表面叢生灰霉,枯死后常殘留于枝上,經久不落。嫩葉受害自葉緣開始變褐,很快擴至全葉,致使葉片枯萎,殘留于枝上。 (2)、嫩枝受害:嫩枝受害形成長圓形潰瘍斑,邊緣紫褐色,中央稍凹陷、灰褐色,常流膠。天氣潮濕時,病斑上長出灰色霉層。當病斑繞校一周時,引起上部枝梢枯死。 (3)、果實受害:果實自幼果至成熟期都可受害,以近成熟期受害最重。最初在果面產生褐色圓形病斑,如環境適宜,數日內病班擴至全果,果肉變褐軟腐,繼而病斑表面產生灰褐色絨狀霉叢,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孢子叢常呈同心輪紋狀排列。病果腐爛后易脫落,但不少失水后形成僵果而掛于樹上,經久不落。僵果是一個假菌核,是病菌越冬的重要場所。該病還危害杏、李、櫻桃等核果類果樹。 病原: ① 子囊菌亞門盤囊菌綱柔膜菌目Monilinialaxa(Aderh.etRuhl.)Honey,其無性世代為半知菌亞門灰叢梗孢菌Moniliafructicolla(Wint.)RRehm.,主要為害花器。 ② 子囊菌亞門的鏈核盤菌Moniliniafructcola(Wint.,)Rehm.,其無性世代為叢梗孢菌monilia sp.,主要危害果實。 發病規律:1.桃樹開花期及幼果期如遇低溫多雨,果實成熟期又逢溫暖、多云多霧、高濕度的環境條件,發病嚴重。前期低溫潮濕容易引起花腐,后期溫暖多雨、多霧則易引起果腐。 2.蟲傷常給病菌造成侵入的機會。 3.樹勢衰弱,管理不善和地勢低洼或枝葉過于茂密,通風透光較差的果園,發病都較重。 4.果實貯運中如遇高溫高濕,則有利病害發展。 5.品種間抗病性,一般凡成熟后質地柔嫩,汁多,味甜,皮薄的品種比較感病。 防治措施:1、嚴格檢疫:禁止從病區、老區引入帶病苗木和接穗,一經發現立即燒毀。 2、結合修剪徹底清除僵果、病枝等越冬菌源,集中燒毀,同時深翻園地,將帶病殘體埋于地下。 3、及時防治桃蛀螟、象甲、食心蟲、蠟象等害蟲。5月上中旬套袋保護果實。 4、藥劑防治。花前花后各噴1次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于發芽前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落花后lO天左右噴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800—1000倍液;花腐發生多的地區應在初花期(開花20%左右)加噴1次代森鋅或甲基硫菌靈。發病初期和采收前3周噴50%多霉靈(乙霉威)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10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不套袋的果實,在第二次噴藥后,間隔10~15天再噴 l~2次,直至果實成熟前一個月左右再噴一次藥,5O%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發病嚴重的桃園可每15天噴1次藥,采收前3周停噴。 5、貯藏期防治。采下的果實要嚴格挑選,剔除病果、早果、傷果,并用900~1200毫克/升的氯硝胺或0.5%鄰苯酚鈉浸果,或用0.1%噻苯唑浸果2分鐘進行消毒。同時貯運過程中應防止擠壓損傷,控制好溫濕度,保持溫度在0.5~1℃,相對濕度為85%~90%。貯溫低于零下1℃有受凍害的危險。也可采用氣調貯藏控制溫度為0℃,二氧化碳為5%,氧為3%。 |
![]() |
相關作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