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鱗莖污斑病病 原】:為總狀匐柄霉。鱗莖頸部和肩部發生較多。表皮上生出許多形狀、大小不一的黑斑,病斑長度小的不足1毫米,大的可達5毫米左右,有時多數黑斑連成一片。病斑不能透過表皮侵染鱗莖內部,也不引起腐爛,僅嚴重污損鱗莖外觀。
【洋蔥鱗莖污斑病發病規律】:洋蔥鱗莖發病的菌源來自田間或貯運場所。灰霉病和細菌性軟腐病多由葉片和假莖發病蔓延到鱗莖。干腐病在田間即可發生,近成熟期鱗莖的須根,被土壤中的鐮刀菌侵染而發病,以后擴展到莖盤和鱗片底部,貯運期間病情進一步發展。富柄霉在田間引起莖葉發病,收獲時鱗莖可粘附大量病原菌分生飽子。另一方面,青霉菌、灰霉菌、鐮刀菌、甸柄霉和軟腐細菌的寄主種類很多,且具有較強的腐生性。在蔬菜貯運場所,往往遺留許多殘株爛葉,攣生大量病菌,洋蔥人貯后,就可被侵染。當洋蔥鱗莖具有較多機械傷口、蟲傷口,環境又高溫高濕時很容易發病。細菌性黑腐病的侵染途徑尚不清楚,但由發病特點分析,菌源主要來自田間。
【洋蔥鱗莖污斑病防治方法】:搞好有關病害的田間防治,減少田間菌源。適時收獲,要在晴天采收,收獲時要不磕不碰,輕拿輕放,盡量避免洋蔥鱗莖受到機械損傷。采收后要充分晾曬后貯藏,淘汰發病、有蟲、受傷的蔥頭。在貯藏期間也要保持外皮干燥。人貯前,搞好清除貯藏場所的清潔和消毒工作。貯藏期間要防止淋雨發潮,適時通風降溫,及時清除發病和腐爛的鱗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