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植株的所有部位幾乎都能發病。葉片發病最初出現許多小型褪綠水浸狀圓斑,隨病情發展,病斑變為褐色,稍凸起,呈瘡痂狀。莖部感病會出現褐色條斑,后期病部木栓化,有時縱裂。果實染病,表面出現小的圓形斑,稍隆起,有時病斑連片,表面木栓化、深褐色、瘡痂狀。
【發病規律】 此病為細菌性病害,病原細菌主要在種子表面越冬,還可隨病殘體在田間越冬。病菌從葉片上的氣孔侵入,在潮濕情況下,病斑上產生的灰白色菌濃借雨水飛濺及昆蟲作近距離傳播。高溫多濕條件時病害發生嚴重,所以,瘡痂病多發生于7~8月份,尤其在暴風雨過后,容易形成發病高峰。
【防治方法】
1、施肥:重施有機肥,并注意平衡施肥。秋季每畝施入3~5方有機肥。土層深厚的壤土地可以撒施后深翻,砂、粘、堿性土壤應采用挖溝改土施肥的方式進行。發病嚴重者可花前株施100~200克四硼酸鈉(硼砂)。發育期不追速效肥,如樹勢較弱則可于發育前期追施氮、磷復合肥(盛果期樹株用量不超過 3公斤)。
2、冬剪和疏花疏果:冬剪注意枝組的合理分布,以保證冠內的通風透光。每畝留果量不超過14000個,產量控制在3500~4000公斤。
3、套袋:選用透氣性、透光性較好的果實袋(透光率在10%左右),也可以選用內層涂有活性物質的果實袋。套袋時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4、種子消毒 播種前先把種子在清水中預浸10~12小時后,再用l%硫酸銅溶液浸5分鐘,撈出后播種。也可用先在52℃溫水中浸種30分鐘,再移入冷水中冷卻,然后催芽播種。
5、加強管理 實行2~3年輪作;結合深耕,以促進病殘體腐爛分解,加速病菌死亡;定植以后注意中耕松土,促進根系發育,雨后注意排水。
6、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和降雨后及時噴灑農藥,常用藥劑有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或2%多抗霉素800倍液,或60%DTM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27%銅高尚懸浮劑600倍液,或78%波·錳鋅(科博)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細菌快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消菌靈)可溶性粉劑1200倍液,或60%琥銅·乙鋁·鋅可濕粉劑500倍液,或“401”抗菌劑500倍液,或40%細菌靈8000倍液,重點噴灑病株基部及地表,使藥液流入菜心效果為好。每7天噴l次,連噴3~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