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桃樹非侵染性流膠病又稱生理性流膠病。主要為害主干和主枝椏杈處,小枝條、果實也可被害。主干和主枝受害初期,病部稍腫脹,早春樹液開始流動時,日平均氣溫15~C左右開始發病,5月下旬—6月下旬為第一次發病高峰,8—9月為第二次發病高峰期,以后隨氣溫下降,逐步減輕直至停止。從病部流出半透明黃色樹膠,尤其雨后流膠現象更為嚴重。流出的樹膠與空氣接觸后,變為紅褐色,呈膠胨狀,干燥后變為紅褐色至茶褐色的堅硬膠塊。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使皮層和木質部變褐腐爛,致樹勢衰弱,葉片變黃、變小,嚴重時枝干或全株枯死。果實發病,由果核內分泌黃色膠質,溢出果面,病部硬化,嚴重時龜裂,不能生長發育,無食用價值。
病原: (1)霜害、凍害、病蟲害、雹害及機械傷害造成傷口,引起流膠。
(2)栽培管理不當,如施肥不當,修剪過重,結果過多,栽植過深,土壤黏重,土壤酸堿度等原因,引起樹體生理失調,而導致流膠病的發生。
發病規律:一般4-10月間,雨季、特別是長期干旱后偶降暴雨,流膠病嚴重。樹齡大的桃樹流膠嚴重,幼齡樹發病輕。果實流膠與蟲害有關,蝽象為害是果實流膠的主要原因。砂壤和礫壤土栽培流膠病很少發生,黏壤土和肥沃土栽培流膠病易發生。
防治措施: (1)加強桃園管理,增強樹勢。增施有機肥,少施或不施氮肥,低洼積水地注意排水,酸堿土壤應適當施用石灰或過磷酸鈣,改良土壤,鹽堿地要注意排鹽,合理修剪,修剪在休眠期進行,減少枝干傷口,避免桃園連作。
(2)防治枝干病蟲害,尤其是蚜蟲和食心蟲,預防病蟲傷,及早防治桃樹上的害蟲如介殼蟲、蚜蟲、天牛等。冬春季樹干涂白,預防凍害和日灼傷。
(3)于花后和新梢生長期各噴一次比久溶液,濃度為2000-3000mg/kg,抑制生長,也可噴布0.01~0.1%矮壯素,促進枝條早成熟預防流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