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主要為害果實,偶見為害幼苗和梢部。苗期染病,在幼苗基部產生暗褐色水漬狀斑,縊縮或倒伏,不產生立枯癥狀。果實染病,初在果面上產生大小1厘米圓形至橢圓形凹陷斑,后變褐軟腐,擴展速度迅猛,濕度大時病部生有白色棉毛狀物,該菌棉毛較長,不同于辣椒疫霉綿腐病。發病重的易造成落果。運輸貯藏期,病部繼續腐敗,有的產生灰褐色霉層,成為重要的市場病害。
【病原】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agne) de Bary稱致病疫霉,屬卵菌。菌絲體無色,無隔膜,直徑4~10微米,孢囊梗五色,寬10微米,長1毫米,常有分枝或3~5根成叢,由寄主氣孔、病果傷口或皮孔長出,孢囊梗頂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孢子囊頂生,被后長出的孢囊梗推向側位,卵形至倒洋梨形或橢圓形,有乳狀突起,大小20~45×16~23微米,萌發時生1~16個游動袍子或產生芽管。游動孢子腎臟形,在土壤中主要是薄壁圓孢子和厚垣孢子。孢子囊居少數。薄壁圓孢子五色,直徑18~24微米,由孢子囊濃縮和孢壁變圓形成的,厚垣孢子圓形,壁厚。在田間病葉上可找到卵孢子。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菌屬嚴格寄生菌,主要寄生在茄科植物上。病菌可在馬鈴薯塊莖上越冬,翌春產生孢子囊經風雨傳到番茄、茄子上,成為初侵染源,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后借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氣溫28~30℃高溫條件利于發病,尤其是在高濕或連續陰雨條件下,該病擴展迅速。因此在收獲、運輸、貯存及銷售過程中通風不良或遇雨、濕度大、堆積過多、貯存時間過長,果堆內部呼吸作用旺盛造成溫度升高濕度大利于該病發生和蔓延。田間發病高峰主要在降雨后出現,長江流域5~6月梅雨和8~9月秋雨、北方7~8月雨季均易發病,生產上連作地或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氮肥過多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耐病及耐澇品種:如遼茄3號、4號,豐研1號,熊岳紫長茄,湘茄4號,濟南早小長茄,六葉茄,齊茄1號,早茄2號等新品種。(2)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避免偏施、過施氮肥。(3)采用高畦或起垅種植,合理密植,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4)與豆科、十字花科、禾本科進行3年以上輪作,茄科不宜連作。 (5)雨季來臨前及時噴灑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300~400倍液或53.8%可殺得2000干懸浮劑1000倍液、27%銅高尚懸浮劑600倍液;發病高峰期噴灑72%克露或克霜氰、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600~700倍液、 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百德富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或水分散粒劑 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藥。(6)也可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加4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灌根,隔7~10天1次,病情嚴重時可縮短至5天,連續防治3~4次。(7)貯運或進入市場后要注意通風、降溫、排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