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馬鈴薯黑痣病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現多樣,主要表現在塊莖上。當馬鈴薯幼芽被侵染后,在幼芽上會出現黑褐色病斑或斑紋,致使組織生長點壞死,阻滯了幼苗生長發育,有時也從基部節上再長出芽條,造成田間缺苗或出苗較晚,幼苗長勢弱等。苗期主要侵染地下莖, 在地下莖上出現指印狀或環剝的黑褐色潰瘍面(即病斑),使植株生長受阻,長得比較矮小、頂部叢生,嚴重時植株頂部葉片向上卷曲,并褪綠;還有的由于潰瘍面環削傷及導管系統,使地上部枯萎或形成氣生薯,在近地表的地上莖表面,往往產生蛛絲狀的白霉,潰瘍嚴重時,阻滯了養分向塊莖的運輸,而在地上莖中積累,使莖變粗而植株矮化或產生許多氣生薯。潰瘍病感染匍匐莖,出現淡褐色病斑,使匍匐莖頂端不再膨大,不能形成薯塊,感病輕者可長成薯塊,但結薯非常小;也可引起匍匐莖亂長,影響結薯或結薯畸形,受侵染的植株,根量減少,形成稀少的枝條,若病斑繞匍匐莖一周,易引起新生小薯的脫落。匍匐莖中后期發病的導致塊莖畸形,停止發育,當病斑繞莖一周時,葉片變黃、變紫,向上翻卷,并產生氣生薯。在成熟的塊莖表面形成大小不一、數量不等、形狀各異、堅硬的、顆粒狀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斑塊,也就是病原菌的菌核,不容易沖洗掉,而菌核下邊的組織保持完好。也有的塊莖因受侵染而導致破裂、銹斑和末端壞死等。
防治措施: (1)農業措施:
選用無病種薯, 培育無病壯苗, 建立無病留種田。由于菌核能長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可與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倒茬,實行三年以上輪作制,避免重迎茬。注意地塊的選擇,應選擇地勢平坦,易排澇,以降低土壤濕度。適時晚播和淺播,以提高地溫,促進早出苗,減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時間,減少病菌的侵染。一旦田間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在遠離種植地塊處深埋,病穴內撒入生石灰等消毒。
(2)化學防治:
藥劑拌種,為防種薯帶病和土壤傳染,栽種時薯塊用多菌靈等內吸性殺菌劑稀釋液浸種或2.5%適樂時、3.5%滿適金等藥劑稀釋后拌種。
壟溝藥劑噴霧,用25%的阿米西達(Amistar)懸浮劑等,在種薯播種到壟溝后馬上進行溝內噴藥,使藥物均勻噴到土壤和芽塊上,然后復土;進行土壤消毒,用土壤消毒劑PCNB(五氯硝基苯)混合在種植帶上,可降低該病害的發生。
(3)生物防治:
用木霉菌(Trichoderma)和雙核絲核菌(Rhizoctonia)作為生物防治可減輕此病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