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基腐病為害癥狀】:
病竹稈基部的第三到第五節的竹壁上首先出現,初為黃褐色到紫褐色的點狀小斑,星狀或條狀分布。這時因竹稈基部有筍籜包裹,不易被發覺。這些小病斑迅速向上擴展,并相互聯合成為條狀或塊狀大斑。受到侵染的竹肉組織變為淺褐色,向上擴展的速度遠比外壁上的病斑為快。當病斑一旦到達竹節處,則迅速橫向發展,使竹節整圈或大部變為褐色,并以此竹節為基點,大幅度地沿著竹稈內的輸導組織向上擴展,同時從竹稈內部逐漸向外壁蔓延。在竹稈上可以看到從竹節上發展的塊狀或條狀的云紋斑,顏色初為黑褐色,后轉變為淡褐色。病斑中部凹陷或有縱向皺紋,表面出現淚狀液滴或白色粘液,干后留下白色粉狀物,竹節處更為明顯。這些粉狀物不易用手指揩掉。
【竹筍基腐病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和孢子在土壤內,土表的病株殘體內存活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來源。發病時間一般在4月底5月初,這時竹筍高約1.5m左右,基部的第三節至第五節的筍籜開始張開,尚未木質化的幼嫩竹壁剛剛脫離筍籜的緊密包裹而與外界接觸,正處于十分感病的狀態。這時如遇大雨,反濺的雨水可以把土壤中的孢子帶到張開的筍籜內,加上未脫落的筍籜內積有足夠的雨水,非常有利于孢子的萌發和侵入。通常在雨后的第三天就可以找到點狀的小病斑。整個發病期一般持續20~30天,待幼竹木質化后就不再有新的侵染。當年發病的嚴重程度與4~5月份的雨量、溫度有密切的聯系。多雨低溫的氣候條件,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凡是地勢低,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竹林受害重;栽培管理水平高,竹子生長健壯的竹林受害輕。
【竹筍基腐病防治方法】:
低洼積水的林地要開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清除竹林內的病株殘體,并燒毀,以減少初侵染源。加強竹林的撫育管理,增強寄主的抵抗力。在4月底5月初的發病初期,要盡快剝除竹稈基部的筍籜,減少感病部位的局部積水現象。并在竹稈表面噴灑20%粉銹寧乳油40倍液,或40%甲基托布津或稻瘟凈80倍液的內吸殺菌劑,能較有效地控制病情的發展。
|